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 华文文化沙龙

试讲文言“者”字

作者: 金晓泉    人气:     日期: 2010/8/10

笔者在两个月前曾写了一篇《之乎者也》,副标题是“读欧阳修《醉翁亭记》,试讲‘之乎者也’”。此拙作曾在《新西兰联合报》上刊登过。在《醉翁亭记》中只有一句中有个“者”字:“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笔者就此句解释这个“者”字的用法:“者”,这里用在假设分句末,提出条件;主句句末用“也”,表示条件的答案。这个句式是:“…… 者,……也。”

但是,文言虚词“者”的用法比较多,在《醉翁亭记》中的一个“者”字当然远远不能说清楚“者”的许多用法。笔者当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限于以“醉翁亭记”一文中只出现一个“者”字,不能离题讲解“者”的其它用法。果然拙文见报之后不久,有读者打电话给笔者,在电话中我俩探讨“者”的其它用法。在电活中讨论学术问题,终究只能粗略讲谈,于是产生要写一篇关于“者”的、比较全面的来说说“者”的用法。于是笔者在两个月中思考着“者”的用法问题和查阅了有关“者”的字书 —— 《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字典》等,才动笔写此拙文,以抛砖引玉,请读者朋友指正。

 

据前辈学者统计文言虚词有200多个,其中“者”字是个使用频率高而意义多的一个。“者”字有两个词性:代词,助词。

.代词

“者”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它不能单独运用,必须同其它词、词组组成名词性词组,才能起代词作用,充当句子成分。

1. 和动词、形客词或各种词组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事物。在句中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现代汉语可译为“……人(事、时、也)”、“……的”。

《论语.雍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变,今女画”。现代汉语译文:孔子说:“力量不足的人(作主语),走到中途就停止,现在你却自己停止不前。”(注:女,汝、你。画,截止)

《孟子.粱惠王上》:“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现代汉语译文:“不肯干的人和不能干的人的表现(作定语),用什么来这别呢?”

《史记.匈奴列传》:“冒顿立斩不射善马者。”现代汉语译文:“冒顿立即斩了不射很善于骑马的人(作宾语)。”

龚自珍《病梅馆记》:“予购三百瓮,皆病者,无一完者。”现代汉语译文:“我买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残的,没有一盆是好的。”(作谓语)

2. 同数词组成名词性词组,总计上文述说的人或事。作主语、定语、宾语。可择为“……人(事、时、地)”。

范仲淹《岳阳楼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现代汉语译文:“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现代汉语译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得不到,即使打了胜仗,也还会有灾殃的。

. 助词

1.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停顿,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现代汉语译文:“君王是船,老百姓是水。水能够载起船,也能够颠覆船。”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现代汉语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并举起他所佩带的玉块示意三次。”(块,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2. 用在作状语的表示时间的名词后,仅是舒缓语气,可不译出。《直君书.画策》:“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现代汉语译文:“从前,在昊英时代,(人们)用砍伐的木棒去追杀野兽。”(昊英,传说中原始时代一个部族首领。)

3. 用在假设分句的前一分句末,可以不译出,也可译为“……的话。”《史记.项羽本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现代汉语译文:“不这样(的话),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了。”

4. 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末。可不译出。《孟子.公孙丑下》:“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现代汉语译文:“包围而且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时的,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5.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比拟。常同动词“以”、“若”等呼应。可译为“……一样”、“……似的”。柳宗元《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现代汉语译文:“说到这件事的时候,脸色好像很悲痛似的。”

6. 用在疑问句末:

1)助特指问语气。常同表示疑问的代词“孰”、“谁”等呼应。可译为“呢”。《史记.项羽本纪》:“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现代汉语译文:“谁给大王献的这个计策呢?”

2)助反诘语气。常同表示反诘的副词“岂”、表示疑问的代词“谁”等呼应。可译为“吗”、“呢”。《读通鉴论.叙论一》:“晋自篡魏,岂承汉而兴者?”现代汉语译文:“晋本来是篡夺了魏的政权,难道是继承汉朝而兴起的吗?”

7. 同“也”连用,用在分句末,表示停顿。可不译出。《史记.项羽本纪》: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现代汉语译文:“张良说;‘(他)是沛公的陪乘人樊哙。’”

8. 同“乎”连用。用在疑问句末。助是非问语气,可译为“呢”、“吗”。助反诘语气,可译为“呢”。《论语.卫灵公》:“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现代汉语译文:“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现代汉语译文:“王稽问道:‘魏国有贤人可以和我一起去秦国游说吗?’”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学习陶行知
下一篇: 邊疆行 (十四) 第三章:民豐鬧鬼(續)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