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七十年巨变话苏州

作者: 范士林    人气: 3094    日期: 2012/5/8

4月28日传来消息,苏州市地铁一号线已经开通,前年回苏州时还没有听说要建地铁,两年之后居然开通了。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苏州人民欢欣鼓舞。作为一位移居海外的苏州籍耄耋老人,开心之余,不仅为苏州的变迁产生许多感慨。

70年前的1942年,苏州是个什么样子呢?那时全城只有护龙街(今人民路)、景德路、观前街、中市街、石路和临顿路等几条用石块铺成的马路,总长度不超 过5公里。公共交通一说是没有的。若说有,全城只有一辆四轮马车,从阊门外的石路经金门到察院场观前街巷口。全车可坐七八人,挤一挤可坐十来个人。人们多 数步行,在小街小巷里,你可以看到缠足的老妪蹒跚而行,偶尔还可以看到轿子,由二至四人抬着,那都是大户人家,轿夫边走边哼哼,边吆喝行人靠边让路。苏州 原称吴县,解放后改为市的建制,50年代初开始筹建公共汽车公司。但是因为可通车的马路不多,只有两条线路,一路从火车站到观前街;二路好像是去石路方 向。那时还没有柏油路面,汽车比较颠簸。大街小巷到处是黄包车。公交线路的开设,影响了黄包车夫的生计,于是车夫们纷纷反对。对此人民政府并未简单地决 定,而是十分重视,派出干部与黄包车夫们协商。最后决定每开通一辆公共汽车,安排8到10名车夫就业,年轻的安排学习驾驶,有的当售票员,车辆保洁和后勤 等,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皆大欢喜。这种解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争议的办法,今天值得借鉴。

苏州在历史上号称人文荟萃之地。实际上旧时的苏州教育并不发达。就拿笔者幼时居住的一条巷子里为例,20多名学龄少儿,只有6名上小学,其中只有3名升入 中学。那时中小学的校址,多利用庙宇、祠堂、会馆的房子,只有少数教会学校是设在专为办学建造的房子里。笔者就读的春申小学,设在“楚相春申君庙”里,育 才小学设在“典业公所”(典当业公会)里,景范中学设在范仲淹祠堂“范义庄”内,等等。

今天的苏州,街道宽阔平坦而整洁,两旁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崇楼巨厦,高耸入云。工业园区、新加坡园区、开发区、科技园区,那里经济发达,GDP居全国和 全省前列。旧日苏州只有一所大学,学生二三百人。今天的苏州大学,学生五万,由丝绸、医学、纺织、美术、蚕桑等文理医农各科合并而成。有朋友戏称,如果你 有五个朋友,他们都与苏州大学没有联系,则其中每人再找五个朋友,其中一定会有与苏大有关的人士,仅奥克兰就有苏大校友40余人。

苏州在发展,苏州在前进,苏州发展的速度尤其惊人。

漫步在宽阔的大街上,漂亮的大巴士一辆接着一辆,连昔日如潮水般的自行车也有被各种款式的私家小轿车逐步取代之势。兴奋之余,也不免撩起一丝惆怅。古色古 香的苏州芳踪难觅。昔日忙碌热闹的中街路宽不过五尺,药材店、豆腐店、杂货铺、茶馆、书场、糕团店、裁缝铺、玉器作坊、绱鞋摊、刻字店、老虎灶、馄饨店、 烧饼铺,鳞次栉比,酒店、烟纸店,老顾客都是街坊邻居,人们路经店门前,不买东西也和店主店员打着招呼,繁忙街市,而今均已荡然无存。

70年的巨变,苏州产生了奇迹。从一个手工业小商品社会,变成了一个现代化集约型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中心城市。怀旧只是怀旧而已,社会的发展毕竟是人民最大的福祉。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家长质疑宗教课的合法性
下一篇: 热气球惨案调查飞行员吸食大麻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