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社会穿梭:美国人的关系学

作者: 佚名    人气:    



    都说中国人的“关系学”世界第一,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家美国人是怎样讲关系的。你会忽然发现,中国人不讲关系也排世界第一:我们只在家庭、家族、同学、同事之间讲关系,出了这个“微型社会”,在“大社会”里,大家彼此是没有关系的……


    在美国,有一个古怪的企业仪式,叫“带女儿上班日”,就是在一年中某个规定的日子,家长可以把女儿带去上班,让女儿看看大人们是怎样工作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不光是看,还可以享受大人们在工作时所能享受的一切待遇。

    为什么只有“女儿”而没有“儿子”?“女儿”在职场上处于劣势,“儿子”在这个年纪社会意识也弱呀?这个意见提得好,于是,美国人把这种日子重新命名为“带我们的子女上班日”。有人又有意见了:难道需要帮助的孩子只有“我们的”吗?“他们的”孩子你管不管?大家觉得:只要是美国的孩子就应该一视同仁,结果那个日子又改名为“带子女上班日”。不是自家的孩子,也可以带来上班,只要当事人愿意。

    这还没完,你把子女都领走了,留下老人们呆在家里也不人道呀!何况老人们不知自己成年的孩子每天上班在捣鼓点什么。老人们辛苦把上班的人培养成了现在这种样子,到头来却弄不清是什么样子,就像去商场订购了一件商品,却不让他们看看那件商品是什么模样,这还是公平吗?所以那名字又得改。改“带老人孩子上班日”如何?

    不行。老人孩子之外,还有不在本单位工作的其他人士。把他们带来上班,也为自己去他们那儿上一天班打下了伏笔。为什么不争取这样的学习机会呢?goodideal,最终,那个特殊的日子被命名为“带朋友上班日”。孩子、老人、其他人都是朋友,一视同仁,四海之内皆朋友。

    这是我读到的由美国人露西·凯拉韦写的文章,题目就叫《何不带父母去上班》。都说中国人的“关系学”世界第一,看了这篇文章,知道了人家美国人是怎样讲关系的,忽然发现中国人不讲关系也排世界第一:我们只在家庭、家族、同学、同事之间讲关系,出了这个“微型社会”,在“大社会”里,大家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这种讲关系的方式正好与西方世界讲关系的方式相反。西方人可能不那么注重小型生活圈里的关系,但人家更注重大社会,因为社会个性成员的心态和思维影响着整体社会特性的塑造。

    由于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太多,给大家以顾不过来的感觉,结果大家退而求其次,在一个有限范围内去经营关系学,制造出了“一盘散沙”式的社会。宇文所安评述沈复《浮生六记》中关于童年生活的一段回忆在全书中是一个例外时说,这是因为沈复老想逃进一个小世界中以缓解现实的压力。“他不是碰巧遇上这样一个世界,沈复是打算去发现一个或者建造一个这样的世界”。逃离了现实世界,就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无限空间(《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这其实可以看作中国人从大社会逃往小社会运动的缩影。中国式的关系学,就是一种逃离大社会的生活安排,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文化宿命。像沈复这样的“著名”文人,不过是从小世界逃往更小的个人幻想世界的翘楚。正在全力奔小康的中国,这样的“宿命”也该“改制”了,需要另一种与传统安排方向相反的逃离。在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露西·凯拉韦的文章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这是我会注意到它,并握笔写下此文的原因。



手机版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上一篇:智慧的作用
下一篇: 公正让我别无选择


新西兰房地产


[文章搜索]

:::::::
所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版权人,特此声明。
:::::::
 

澳纽网有赖您的支持,感谢您的意见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