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竹与中国文化之二

作者: 杨锋    人气:    



  竹与饮食

  竹为中国食文化增色添彩。竹笋以嫩脆鲜美的风味受人青睐,《周礼 ·天官 · 醢人》中有“箈菹雁醢”、“笋菹鱼醢”的记载。“箈”“笋”即指竹笋。历代文人名士皆爱竹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食笋》诗云:“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紫箨折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经食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诗人对竹笋的嗜好及怀念之情是何等强烈。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路过 于潜县金鹅山时被竹林陶醉,即兴赋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诗未成,于潜县令用“笋焖肉”款侍他, 苏东坡食后赞不绝口,情不自禁地吟完后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 还是天天笋焖肉。”清代李渔称笋为“蔬食第一品”,他说,食笋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近代作家梁实秋的散文《笋》引人入胜,他怀念北京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喂冬笋” 等名菜,说他从小最爱吃冬笋炒肉丝。 国语大师林语堂妙论食笋,说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 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微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别有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腻,有一种神出鬼没般难以捉摸的品质。人们还以竹、竹米酿酒,清醇甘冽。庾信诗云:“三杯竹叶酒,一曲鵷鸡鸣。”竹,还是药用植物,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堇竹、淡竹、苦竹的药用价值。

  竹与文人

  竹,以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又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情操相契合,故古人有“君子比德于竹”之名言。这又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会伦理范畴,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竹,“依依君子德,无处不相宜”的风采和品质, 成了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 故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将竹人格化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诗经 卫风 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 正因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文人名士远离人欲横流的红尘凡间, 隐居深山僻壤,满野竹林成为理想的解脱之地。他们以竹为伴,视竹为友,追求超脱凡俗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生活。晋代的阮籍、稽康、刘伶等竹林七贤;唐代孔巢父、李白等竹溪六逸……文人们托身浪于广袤的竹林,朝夕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 枝疏 叶柔清丽俊秀典雅的婵娟风姿, 挺拔凌云坚贞不阿刚直有节的操守和特质,令风流名士如痴如醉,沉溺其中, 赋竹吟竹赞竹为竹作谱,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王徽之仰天高吟, 不可一日无此君也!晋代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称“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神来之笔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胜景。戴凯之爱竹研究竹,著了一部描述70多种竹子性状的《竹谱》,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四字韵文形式写的一部植物学专著。

  历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连忘返,并非仅仅为了逃避现实社会,而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寄托。人具有两重性,一是社会的人,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一是作为个别的人、具体的人,他要确认自我价值,体验人的自由创本质, 这种精神需求不是社会单方面能够给予的。克服这种社会与个人矛盾,到大自然中去纵情山水,是弥补心理缺陷的一种方法, 可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而绿竹猗猗静谧幽雅的环境, 成为理想的去处。唐代诗人王维历经“安史之乱”, 饱尝尘嚣烦恼之苦后,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蓝田乡下建竹里馆,潜心修行, 彻悟佛法,静习禅定,使心境归于淡泊自然,“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此时是何等的自由、愉悦、超脱!比王维稍晚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仕途几经挫折,晚年退居洛阳,在“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 有竹千竿”的家园中,诗人在读佛书习禅定之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处于修竹篁韵怀抱中的诗人,心宁神静,体验到较多的自我价值,生命之光得到升华。他还在《养竹记》中将竹比作“贤人君子”,高度赞美竹子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

  枝叶柔柔,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清秀俊逸的修竹之美,不知倾倒了多少丹青大师,为之挥毫泼墨。唐宋以来,以竹为题材的画竹名家辈出,幅幅竹画各以神姿仙态光照人寰。 唐代画竹名家萧锐将所画十五竿竹赠与白居易后,诗人读竹感其意,作《画竹歌》:“植物之中最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第一人。人画竹身肥臃肿, 萧画茎瘦节节疏;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爱竹成癖的苏东坡向画竹大家文与可学画墨竹, 他对文与可的“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推崇倍至。诗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在中国美学中,“淡”是一个极高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集古今画竹之大成,达到如此高境界者,首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他对画竹技法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竹林这一通身流溢着恬淡虚无幽幽灵光的伊甸圣土, 孕育出竹子文明给人以感染和力量,使人去品味人生顿悟人生。 爱竹咏竹画竹,实是爱人咏人画人。苏东坡的“萧然风雪意, 可折不可辱”;郑板桥的“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秀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以诗言志,借竹的形象抒发自已不媚权贵,格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竹,不正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吗!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的写照,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深深浸透竹的印痕之原因。



手机版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上一篇:竹与中国文化之一
下一篇: 秦始皇皇陵的九大谜案





[文章搜索]

:::::::
所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版权人,特此声明。
:::::::
 

澳纽网有赖您的支持,感谢您的意见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