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者文摘

诺贝尔奖背后的秘密

作者: 佚名    人气:    



    它有严格的规定,它的评选方式极为秘密:自19世纪起,这项全球最大的奖项完全按诺贝尔的遗嘱在进行着。那么,这举世闻名奖项的评选委员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呢?

    每年12月12日,全球注目瑞典

    一张薄薄的纸,上面短短几十行字,这是他在孤独中于1895年在巴黎留下的遗嘱,他的妻子也是在他死后才发现的。正是这张纸,诞生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奖项:诺贝尔奖。若干年来,这项大奖的颁发都要激起巨大反应,有时还引起争论。

    在这些奖项中,三项自然科学奖的分量最重:医学奖、化学奖和物理学奖。另外两项奖:文学奖与和平奖略显逊色。自1969年起,增加了经济学奖。总共六项奖项,颁发给本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弗莱明、萨特(他拒绝接受这一奖项)、加缪、阿历山大·索仁尼斯基、威利·勃兰特、威廉·福克纳、塞缪尔·贝克特、尼尔斯·玻尔和居里夫人……这长长的一连串名字宛如璀璨的巨星,只是缺少弗洛伊德、普鲁斯特和甘地。

    在这成功的背后蕴藏了什么秘密?这个仅有11名雇员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瑞典,这个仅有900万人口的小国,通过怎样的手段,使它在每年12月12日成为全球注目的中心?

    诺贝尔奖颁奖的日子,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这一仪式是雷打不动的。下午3点,黄昏降临,这些荣获诺贝尔奖的新人聚集在斯德哥尔摩的大旅店里,随后他们动身前往市政剧院,他们步入挤得水泄不通的大厅,坐在铺满鲜花的台上,这些鲜花全是诺贝尔去世时的小镇圣雷莫市政府赠送的。下午4时30分,乐队齐奏,全场人员起立,欢迎王室成员的光临。随后是发表讲话,颁发证书和金质奖章。

    1991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皮埃·吉勒·德热耐回忆当时的情景,他说:“在这庄严而又洋溢着童趣的气氛中,庆祝活动移到了市政大厅。我们坐在华丽的四轮马车上,马蹄声不停敲打在耳边,在庭院里,孩子们手执火炬,组成了仪仗队。此时,我们恍惚中置身于19世纪。”随后,宴会开始了。宴会有严格的程序:晚上7点,打开香槟酒,65张形成穗状花序的桌子围绕着国王的桌子,烛影摇曳,每年的菜谱总是这些:头道菜是海鲜,主菜是鹿肉,甜点是冰淇淋。1350名来客用的全是镀金餐具。用餐结束后,宾客到大厅里去,在那里,所有诺贝尔获奖者逐一受到国王接见,交谈从不超过五分钟!深夜23时,如同瑞典所有宴会一样,庆典宣告结束。

    诺贝尔奖得主获140万欧元奖金

    豪华与奢侈的仪式并不是诺贝尔奖享誉全球的惟一原因。应该说,这笔奖金的数额之高更令人称羡。诺贝尔基金总会长米歇尔·索勒曼指出:“诺贝尔希望那些有天赋,但生活贫困的30岁至40岁的研究员用这笔奖金过上比较安稳的生活,它相当于大学教授15年的薪水。”诺贝尔在遗嘱里详细地规定了这笔遗产该怎样使用:他的遗产将被投资到风险低的产业中,其本金利息作为每年的奖金。诺贝尔极为富有,1867年,他发明了炸药。在他一生中,他开办了数百家工厂,拥有355项专利权。他对家庭不太信任,他认为接受遗产“会使人无所事事,带来灾难”。诺贝尔从巨额遗产中仅拿出了200万瑞典克朗给他的兄弟们,而留给基金会的款项高达3100万,按今天牌价来计算的话,相当于16000万欧元!

    精明能干的瑞典理财专家管理着这些投到巴黎和纽约的证券交易所里的资金。数年来,它为每个获奖者的可观款项提供了切实的保证。但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1998年,有人曾在英国报纸《观察家》上揭发,说基金会给一些军火商投资,这消息未免有些令人沮丧,尽管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一再声明,基金会避免将这些资金投到那些从伦理角度上看可疑的投资。2001年金融泡沫过后,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承认:“我们损失了20%。”但即便如此,这笔资金还是让人们大有施展手脚的余地。2003年,每个获奖人可以得到140万欧元的奖金。

    一旦意见相左,投硬币决定

    除了金钱上的诱惑,它的评选方式也是诺贝尔奖保持永恒魅力的方法之一。其诀窍极简单:一切都是……秘密!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指出:“严守秘密是诺贝尔奖金的基石,在诺贝尔的遗嘱中就作了这样的规定。”想知道颁发诺贝尔医学奖的50位顾问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吗?这是秘密!想知道先期调查委员会的15位成员名单吗?这也是秘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种压力历来就有,如今也存在。

    人们目前知道的只是,评选委员会每年邀请了“数千人”来提供候选人的名单。有的是“特邀”的知名人士,有的是属于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当然,这些名单也需要保密,但唯有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布成了例外:诺贝尔曾决定他回到挪威来颁发这一奖项(当时它没有从瑞典分离出来),直至今天依旧如此。

    2002年,诺贝尔基金会委员会获悉,根据瑞典有关部门的规定,瑞典所有大学都必须执行公开、透明的政策,而该委员会当时隶属斯德哥尔摩大学,所以它也必须执行这一规定,对公众公开它的档案材料。这引起了不安。为了不违背诺贝尔基金会的原则,该基金会决定离开斯德哥尔摩大学,改变章程,成了独立机构。这方法简单,却有效。它惟一的让步是:50年后,这些获奖的材料才可查阅!1953年的评议资料已可以在基金会的互联网上查阅,该网站每年来访人数达1500万。

    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皮埃·吉勒·德热耐对瑞士人的管理工作与保密的能力,极为赞叹。在一次偶然机会中,他途经斯德哥尔摩,他和一些学者谈到了评选的事。数天后,他才知道这些学者都是委员会的成员。但在当时,他丝毫没得到任何细微的暗示。当然,有时候还是有些消息会透露出来: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朗律师阿卜迪在颁奖前的几天,一个朋友告诉她,她被列入了候选人名单中。198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让·多塞也是如此,在宣布前的一个星期,他得到了可能获奖的消息。但这样的消息透露毕竟不多,而且它也没有影响前期的调查工作。

    评选过程漫长而复杂,委员会必须花8个月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候选人的材料,检查这些研究的有效性,保证这些成果出自被提名人之手。同时还要找他的朋友或合作者,对他的品德进行秘密调查。这些调查工作的预算为每年350万欧元,这是基金会的第二大开支,仅次于奖金。按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的说法,“在撇去一系列泡沫后”,最后几个名字出现在审议的讨论中,讨论将持续半天左右。关于这讨论,关于投票条件,这些均属于秘密。至于审议会,尤其是有关委员会的推荐和顾问委员会的安排,更不会有任何透露!但有个细节却被人们知道:一旦选票完全相等,最后的结果将通过投币来决定。基金会会长米歇尔·索勒曼说:“幸亏这样的局面从未出现。”

    诺贝尔在人们心中永不消失

    诺贝尔奖的评选尽管如此谨慎,但问题还是难免。例如,有时这表彰似乎来得太晚: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是授给了50年代的科研项目;有时成果质量出现了问题:1949年诺贝尔奖得主葡萄牙人埃加斯·莫尼克的“划分大脑叶片神经纤维”的疗法无论如何是难以说服人的。然而那些真正的错误,会引起人们的愤慨。例如,197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奥地利人康拉德·洛伦茨,他在40年代居然发表过“消灭那些智力低下的人来保持种族纯洁”的文章。米歇尔·索勒曼只得再三说明:“人们不能保证诺贝尔获得者是圣人。应该说他们只是一些象征而已。”

    几乎每年,评选总会引起“是否真的发给那些该得奖的人”的争论。2003年的颁奖也是如此:美国人瑞伊蒙·塔马迪安不惜重金购下了美国与瑞典报纸的好几个广告版面来推销自己,他抱怨诺贝尔医学奖委员将他忘记了;瓦文萨也公开地表示了他的遗憾,说诺贝尔和平奖居然给了一个伊朗妇女,而没给他的教皇让·保罗二世……

    面对种种抱怨,米歇尔·索勒曼不作任何评论,他认为这样的言论不符基督教传统。他指出,基金会的规章第10条说得很清楚,我们对所做选择可以加以说明,但我们永远不会公开未被入选人的姓名。这就是规则!有趣的是,每当人们谈及这问题时,米歇尔·索勒曼会用英语说:“没有规定”,它实际反映了基金会在执行遗嘱所遇到的困难。

    诺贝尔奖金确实有其局限。米歇尔·索勒曼指出:“诺贝尔奖金的历史反映科学发展的历史。”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科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已很难划分基础发现和实际应用,特别是在物理、医学和化学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越来越多。许多研究项目往往通过小组来完成,很难确定其中的一个、二个或三个研究人员。然而,偏偏在这问题上,诺贝尔奖金的规定是明确的:该奖项必须发给个人,而不是某个小组,更不是研究机构。有人质疑,近年来,为何诺贝尔奖金得主往往集中在讲英语的国家。

    那么是否可增设些新的学科?显然没必要,因诺贝尔奖金还是那样地光彩夺目,继续令人振奋。自1991年起,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颁发了某种“伪诺贝尔奖”,对这奖项的追捧,人们几乎和对待诺贝尔奖一样狂热。这是个惟一机会,让那些在严肃中进行的,但是却是荒诞不经的项目登台亮相。2003年,在它颁发名目繁多的奖项中,譬如有著名的“穆菲法则”,它用物理方法来解释:“为何果酱蛋糕掉在地上,总是没果酱的一面先着地”;还可以读到一份报告,谈的是“母鸡喜欢靓妹帅哥”的行为科学;还有与生物学有关的第一例科学论证,证明“绿头鸭有同性恋的倾向”。当人的体内产生对病毒的抗体时,那说明了这个人还将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当这样一种变异的诺贝尔奖项在世上出现时,它无非证明了,诺贝尔在人们心目中的记忆是不会消失的。



手机版


网友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暂无评论, 做评论发表第一人



上一篇:人工雕琢的美丽是残酷的 
下一篇: 人际交往的最佳距离


新西兰房地产


[文章搜索]

:::::::
所载文章的版权属于原版权人,特此声明。
:::::::
 

澳纽网有赖您的支持,感谢您的意见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