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 若缺 :视竹为友的文化传统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文化杂谈 - 若缺

视竹为友的文化传统

作者: 若缺    人气:     日期: 2006/5/23


    中国哲学里,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无生命的异己的存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认为人和自然本来就存在着精神与情感上的息息相通.所以在历史积淀的文化长河里才逐渐有了“岁寒三友”(松、竹、梅)和“园中四君子”(梅、竹、兰、菊)之说,并且在历代众多文人雅士的诗文、绘画中,得到了充分地抒情和展示.
    就“竹”而论,人们是把竹看作是有灵魂的生命。实际上,它是人世间的生灵一生人格、情操、精神追求的寄托和外现!正因为如此, 古代文人由于审美情趣的异同和自己身处不同的境遇,对花草树木各有偏爱,这种“偏爱”的蕴涵,再鲜明不过地突现出文人的精神世界.
    见诸史料记载,最早与竹发生关联的人物,当推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王子猷身居显要,又负一世才名.据说他弃官后留居山阴,一天夜里忽下大雪,半夜醒来打开房门,只见外面世界白茫茫一片,便命仆人酌酒,饮酒之际,想起了他的朋友著名隐士戴安道,一定连夜乘船去拜访.可是乘了一夜小船,到了人家门口,却不上前叫门,反而即刻而返.当别人问他为何时,王回答说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你说怪也不怪?可当时人们却很欣赏他的这种“名士风度”!就是这位王子猷,他又爱竹,画竹,咏竹,甚至与竹不可须臾分离.《世说新语.任诞》篇就记载: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所谓“君”者,君子也,有道德,有学养之谓也!可见窥见他与竹为伴,与竹为友,不能一日无君的心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更是第一次鲜明形象地把君子和竹联系起来, 视竹为君子修身立德的典范.他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唐代以还,文人咏竹,画竹,赞竹者,层出不穷.可是有两位大家更为人们瞩目和景仰,那就是北宋词人苏东坡和清代画家郑板桥.他们二人都是诗人又都是画家,他们爱竹,咏竹,画竹.
    东坡画竹,师承宋代大画家文与可,并自认为“湖州竹派”, 苏轼擅长墨竹,他自己曾说:“画不能皆好,醉后画得,一二十纸中,时有一纸可观。”对此,初出苏轼门下,后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曾说过很有见地的话:“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无一点“俗气”,正是东坡的画理追求,也是他人格精神的向往. 苏轼曾在《於潜僧绿筠轩》一诗说过:“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就是要摒弃这种“俗”,摒弃庸俗与平庸!过去有“俗儒”之说,那是指目光短浅,附庸势力,为名为利,不择手段作官的读书人.苏轼一生的经历和历炼,正好与这样势力小人泾渭分明地划清了界限!所以,东坡爱竹,画竹,咏竹,突显出他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他在写给文与可的《墨君堂记》就对竹的风骨精神有传神的描绘,那是写给友人,也是写给自己的:“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那种不屈似竹;气节似竹;潇洒似竹的浩然正气,恰恰是东坡“九死其犹不悔”的执着追求!
    清代以画兰、竹见长的“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郑板桥,40岁前在扬州以卖画为生,42岁中进士后,到山东做了12年七品芝麻官,到头来,因“以岁饥为民清赈,忤大吏,遂乞病归”(《清代学者像赞》),返乡时已近花甲之年.然而,“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从他的诗句和绘画里,更能见其风骨.所谓“风骨”,是指他的文笔和用这样的文笔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势和精神!
    郑板桥说“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他一生抒写的咏竹诗(大都是题画诗)很多,我特别喜爱他在山东为官时所作的几首.  
他曾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县令时送给巡抚大人的一幅《墨竹图》上的题诗,县衙夜晚萧萧的竹声,自然钩起作者联想到民间疾苦,和倾吐了诗人“清为官,勤为民”的心声。
另一首是《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据史料载:这是乾隆十七年,郑板桥再次被诬为借赈灾贪污舞弊的罪名,翌年春天愤然弃官还乡时的作品。郑板桥临行时,画竹并题诗,告别潍县百姓, 真可谓:弃官不足惜,宁做“一枝清瘦竹”!这是诗人铮铮铁骨心声的表白,所以,史料载:潍县百姓对郑板桥的离去依依不舍,痛哭远送。
    我想最为人们喜爱的还是他的那首《竹石》图画眉上的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是写逆境中以顽强的生命力挺立于世的竹的风骨.如果我们再从诗歌发展的角度观之,应该说,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自屈原《橘颂》“后皇嘉树,生南国兮”开辟了咏物言志的诗歌传统以来,历代涌现不少此类优秀诗篇,然而如《竹石》诗这般口语、清新、雄健、物与情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的,实在是难得的佳篇.诗中句句咏物,而又句句抒情;遣词恰切,“咬定”、“立根”、“千磨”、“任尔”,一字千金,几乎无法更替,而且每个用词里,均饱含着诗人那种从肺腑迸发出来的认定与效法竹君精神的一股激情.
    从古至今,历经沧桑,我们国人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承经久不衰,你读一读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咏竹》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真可谓与传统一脉相承.这就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民族的文化精神!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文化杂谈 - 若缺 文章


畅饮菊花 情话重阳

亲近艺术 远离庸俗 -----观看中国辽宁芭蕾舞团演出有感

民族的七夕节

端午话屈原

别有深情一万重---谭可文书画展观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黄州时期的灵魂历炼和创作

“才高八斗”与“学富五车”

文化史上有个“竹林七贤”(下)

文化史上有个“竹林七贤”(上)

半山绝句当早餐

说苏轼和文同友情的一段佳话

谈庄子的“忘其所不忘”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