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化沙龙 書信二三事 - 澳纽网专栏





首页 > 澳纽网专栏 > 华文文化沙龙

書信二三事

作者: 南太井蛙    人气:     日期: 2008/11/28


      看了游子兄一文,提到寄錯信,勾起幾則舊事瑣憶,拿來博諸君一桀。

      書信,在古時「信」是指傳遞文書的使者而言,「書」指現在通用的「信件」、「信函」、「書信」。關於書信,還有許多別稱:像簡、牘、柬、素、箋、函、劄等。另外還有一些代稱:像鴻雁、尺素、魚雁、書簡等,通過這些代稱,還可以發現古人寫信所用的材料都有些什麼。

     中國人用的信件,是一種為聯絡人際感情、互通消息、表達意見、洽辦事務、敦睦邦交等之公私文字形式。

      在沒有互聯網之前,一直用筆寫信,裝進信封,貼上郵票投寄。收到親友來信,在拆封時心頭總有一種難言的喜悅。兒時之所以愛寫信,還要拜集郵所賜,買了新版郵票,便急就一封短信,結尾必寫上「請將郵票剪下寄回」的附言。

      幼蒙父母教誨,對長輩親友及同學,如因兩地遠隔,無法拜候探視者,應修書問安,切勿人去茶涼,音訊全無。對來信應從速作覆,不可泥牛入海,因故遲覆者必先致歉。還記得父親教我記住一些有關書信的稱謂、問候語與末啟詞。他常說寫信(包括信封)要合符一定的格式、專門用語和一般習慣,這樣才能稱得上懂禮節,不然就會鬧笑話。

      父親還給過我一本「秋水軒尺牘」,裏面寫些「梅蘭菊竹與柴米油鹽交織在一起的小文人生活,,筆觸精緻,文字凝練,真的可以讀出些清淨虛空、透徹玲瓏的雅麗文字境界來。一位師爺出身的人,筆下尚且有此功力,且莫言當時的文人雅士了。隨著社會進步、時代變遷,我們的文字是怎麼一種糟糕的境況,就不必贅言了。

      起初也常寫些四平八穩的信,寄去祖母叔叔及舅舅姨媽,有時也寫到手軟,因為我外婆能生,我的舅舅姨媽是論打計算的,且散居在全國各地,後來表兄弟姐妹一輩之間再聯系,加上他/她們又成了家,表姐夫、表弟媳統統加起來已經過百,這信是無法寫的了,所以只得在給長輩的信未,加上一句「家中各位均此代為問候,恕不一一。」至於這「一一」的「各位」究竟有哪幾位,我還真不知道。

      文革年代中信是越寫越少了,第一是住址變遷突然,原住北京的老祖母與叔叔一家,突然被遣送到陝西秦川山溝,我寄往北京的信被退了回來,結果音訊一斷數年,叔叔若不來信,又或者是我家也搬了,那彼此就算關山永隔了。

     第二是彼此處境變化太大,親戚中大舅父官位最高,在湖北當副省長,從北京回來,下飛機就被戴上高帽遊街批鬥,舅母被罰掃馬路,就是寄信給他們也收不到,別的人就更不敢聯系。我家住宿舍,爸爸被關進牛棚後,所有來信由專人收下交給專案組。那時既然收不到任何來信,回信也就用不著寫了。

     那年頭隨便在信中說一句出格點的話,輕者坐牢,重者殺頭。工人學徒李九蓮在寫給解放軍男友的信中,提到對文革思考,男友將信上交,告發了她,後來她被槍決了,刑前用竹簽從下顎穿進口腔,穿過舌頭,防止這個剛烈的女孩子呼叫口號。這個因信而惹的禍,實在太大了!

      我有個同學下放農村,來信給家中母親,只求速寄食物,內有兩句甚為經典﹕「油浸鹹魚不要頭,面豉豬肉多放油。」後來下鄉的學生就識字不多,家信也寫得更絕﹕「親愛的馬馬(媽媽)﹕我來農村後樣樣都好,貪(貧)下中農每天早上都咬(叫)我起床。我還養了兩只鬼(兔)子……

      說到寫情信,我倒是比較在行,學生時代更常「代寫情書」,但自從幾年前讀到廣州一女孩的情信,我對自己的「作品」只覺汗顏,無地自容,這封情信只有一句話﹕「我死了以後,我的骨灰都是屬於你的!」而這位吟出「千古絕句」的女孩,芳齡僅僅九歲,就讀小學四年級。

      去國三十年間,以傳統書信往來的以家父為最長久,從八零年至二零零五年,凡二十五年之久。父親那一手顏體,讀來真乃一種享受。所談及無非家事與人情世故,再就是對我等的牽掛,意簡言駭,情長紙短。每談起與之纏鬥多年的癌魔,他總是語帶春風,像提到一個當年被他擊倒於臺上的拳手。雖然我知道他由始至終在為維護這個家操碎了心,可他從未向我------他唯一的兒子,流露過半點怨言和倦意,直至他離開這個世界,他稱為「美麗而令人留戀的世界」。父親走後,我寫傳統書信的慾望日漸淡去,也不再提筆了。

       如今的人們,多以手機短訊與電子郵件聯系,動筆寫在紙上的信,不再使人感興趣。在感覺上,這種屏幕上的東西,屬於虛擬的世界,雖然可以隨意轉換信紙顏色與背景,有的還可以添加表情,給你來個眨眉弄眼的小臉蛋,甚至配上一段音樂和圖像,可看來看去,總不如紙上熟悉的筆跡親切,字裏行間你仿若見到對方音容笑貌,有時甚至可以見到扉頁上淚跡斑斑,那肯定是執筆人動了感情的留痕。

      不過用電郵與手機聯繫的人越來越多,也只能努力接受。有些認識的人,幾年沒他音訊,某晚打開電腦 ,郵箱裏居然有了一信,沒稱呼也不署名,只那麼一句﹕「你還在呀?沒事吧!」腦後頓起一股涼意,據說現今巳有人經營可通冥界之電郵業務,莫非此郵件來自彼方?!

      只要收信人資料或電話號碼正確,電子郵件與短訊一般不會寄錯,而且一按瞬間即可送達對方,但是傳統的信件,就很容易出差錯。   我妹夫在歌舞團時,同團朋友托他寄信,大約有十來封。第二天一清早,環衛隊大嬸敲門來了,送來那一疊信,原來妹夫把信塞進了果皮箱(垃圾桶)。他說郵筒和果皮箱都是綠顏色,所以見到類似郵箱的物體,就把信塞進去了。

      他從不寫信,即使寫了,別人也收不到,因為都讓他塞進果皮箱了。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华文文化沙龙 文章


一个80后新妈妈的小感慨

重 逢

政改取决于历史文化——评《人民日报》谈政改

赠赖晓东老师

一年春好处,迢迢送经来——记江苏省文联代表团送经上门

小意外

「少談些主義」

轻视传统文化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失策

你知道吗 你忘了吗

你说 我去不去

洛桑——我的银色瑞士之旅之二

记Pakuranga华人协会组织的一次义务劳动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