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化沙龙 悼念王若海先生 - 澳纽网专栏





首页 > 澳纽网专栏 > 华文文化沙龙

悼念王若海先生

作者: 文 扬    人气:     日期: 2008/12/1


借用西方哲人帕斯卡尔的话,人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的确,与宇宙无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相比,人的生命与脆弱无常的芦苇无异。

但人终究不是芦苇,因为人有思想、会思想,人因为自己的思想而与神同在,而跻身于永恒者的殿堂。

我们的老师和好朋友王若海教授走了,历经了疾病和手术的折磨之后,他的生命像其它脆弱的芦苇一样在风中夭折了。我们为永远失去了他的音容笑貌和熟悉的身影而哀伤,为他家人亲友的痛失亲人而悲痛,但与此同时,我们却也将他血肉之躯的随风而去视作为他从此步入永恒者殿堂之前的一个神圣洗礼。我们向他的身体低头默哀之后,也会仰起头来,为他的精神和思想之永生而送上祝福。

王若海教授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执着于他所挚爱的文化、信念和文人精神的文化人。据他的儿子Danny说,就在他因肺功能衰竭而陷入昏迷的前一天,他还躺在病床上和儿子谈起《红楼梦》,谈起他最近写的文章,他说他还没来得及把去年的文章整理好,他还有很多写作计划,希望在他康复之后逐一完成这些心愿。

我得到他病重昏迷的消息已经是在他的弥留之际了,我与南太井蛙、林慧曾三人匆匆赶到他的病床前时,已经无法听他亲口讲述了。我们分别走近他握住他的手,我们看着他紧闭的双眼对他说话,值得欣慰的,病床旁的测量仪器显示他的知觉还处在活跃状态,我们的话他都听到了,我们猜想,那时的他正在一条新的道路上迈步,他边走边借助仪器上的数字回应我们的问候,从那些跳跃的数字上猜测,他甚至还对我们谈论了他的写作计划。

王教授的心愿和计划我很熟悉。大概就在一个月前,我接到他的电话,他用我多年来一直很熟悉的方式向我表达他的想法,他谈到本地的大选形势,然后说等到大选结束之后他想要谈一谈中国社会的道德缺失问题,他知道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贯看法,于是花了很长时间向我解释他的新思路。我记得我多少有些被他说服了,我说:您先写出一篇来,我根据您的文章再做呼应。

思想者的进程就在这个节点上因为身体的放弃而中断了,当我们仰望群星灿烂的文化星空时,属于王若海教授的这颗文化之星就在这里标记了一个句号,到这里固定了它的位置,从这里转入了属于他的永恒。

记得从大约四年前的一通电话开始,我与王教授之间开始了一场文章和思想上的密切交往。作为我所主编的中文先驱报的一个版主,王教授凭他渊博的学识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本地的华文文坛上刮起了一股王若海风格的文章旋风。文坛就是文坛,江湖山高水险,侠客笔剑如林,旋风引起了赞誉和支持,也引起了质疑和挑战,其间有文章上的短兵相接、观点上的势不两立,但却也不失酒桌上的把盏言和、交谊上的相逢一笑。王若海教授以其执著和坚定,更以其磊落和开通,清风过山岗,明月照春江,身体力行地维护了我们这一方海外华文文坛的格调和气象。令我与奥克兰众多文友们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这一段时光里,我们与他在文章和思想上的文化互动,让他这颗文化之星散射出了一段特别的异彩。

新西兰华文文化沙龙的成立是本地文坛的超越和升华。那时王教授的肺病已经有所加重,但仍然在儿子的陪同下参加了成立大会,表达他对文化沙龙的大力支持。此后几个月,王教授除认真阅读每一期的《新西兰华文文化沙龙通讯》之外,还多次对文化沙龙的发展和活动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记得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雨夜,我们几个文友在王教授家宽大的客厅里小坐闲谈,他说等到他的病好一些了之后,一定会多多参加文化沙龙的文化活动。

思想不灭,精神之遗产也不灭,文章永在,文化之星光也永在。王若海先生,放心地走吧,我们的文化事业也就是对您留下的精神遗产和文化星光的持久守望。

王若海先生千古!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华文文化沙龙 文章


一个80后新妈妈的小感慨

重 逢

政改取决于历史文化——评《人民日报》谈政改

赠赖晓东老师

一年春好处,迢迢送经来——记江苏省文联代表团送经上门

小意外

「少談些主義」

轻视传统文化是教育孩子最大的失策

你知道吗 你忘了吗

你说 我去不去

洛桑——我的银色瑞士之旅之二

记Pakuranga华人协会组织的一次义务劳动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