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新西兰新闻·旅游·生活·资讯大全。新西兰房地产。Information network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y and Living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New Zealand Properties.
 
 
 

咏月与中秋诗——读诗笔记

作者: 若缺    人气:     日期: 2005/8/11


    花好月圆,又是中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别在中秋来临之际,使人们油然涌动起一股对桑梓,对亲人,对爱侣对友朋的更为深沉的怀念!
我们在诗海漫游里,当你停泊在古人咏月和中秋这片港湾,沉浸于前人的情感宣泄的旋涡中,给你的或是心魂的震撼,或是熨贴的情感慰藉,或是刹那间人生哲理的感悟。或悲或喜,都会把人们引领、提升到艺术美的享受之中。
    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三百》里,诗人就吟唱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陈风•月出》)月下多情思的令人神往的优美。尽管着墨不多,还是看得出诗人有意用月的皎皎之美烘托美人的娟娟容貌,自然宇宙之月,早已不是“异己”的存在,在人心中产生一种相印的亲近感!南朝时期梁代元帝萧绎写了一篇《荡妇秋思赋》,其中有“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的句子,异文反复运用,意思是说:哪一个中秋的月亮不清朗,中秋之月哪一年不明彻?显而易见,作者是突出年年月圆中秋,钩起离别之苦,月下思人的那份深情,这样的诗句乃是对月思人之情的含蓄的艺术再现!至于家喻户晓,近乎人人皆知的警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等等,更是将宇宙之月化为人们心中之月,抽绎着对故乡和亲人的缕缕情丝。在诗人感悟大自然,对月的咏叹中,还有更为激荡人心、揭示出那份人人都有却又都朦胧无法道出情感:大诗人李白在他的《把酒问月》里,不就有“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吗?当明月高挂于朗朗夜空中,人们自然产生“人攀明月不可得”的可望而不可即、人与月的那种疏离的感慨,但是,诗人同时更发现,当人们无意追攀明月时,似乎那无情的明月却总是伴你万里远行,又依依不舍。这种人与自然,人与明月的既亲近又疏离的神秘奇妙的感受,被诗人揭示得入木三分。唐代诗人徐凝在《忆扬州》一诗里更有违背事理却近人情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警句,为后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不仅使“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似乎更成为后人缠绵恋人恋乡的情感符号。
    当我们真正说到古人的中秋诗词时,谁都会首先想到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难怪南宋胡仔在《笤溪渔隐丛话》中就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话虽说得绝对,也道出人们对苏轼大手笔的赞赏。当人们读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时,你可以领会诗人在情感迸发中涌起的那份人生哲理的思考:人事固多变化,月轮也有亏盈;人有离别之恨,难道月就没有吗?这推开的一层抒写,正是词人对宇宙,对人生理解的高明处,在为月的开脱,对月的“同情”话语中,写了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把人与自然之物同其遭遇,共其命运的情景写得尽情尽理,更表现了诗人有意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我们欣赏大手笔的同时,不妨再领略和吟诵一下唐代诗人王建的中秋诗《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意境凄美,委婉动人,耐人寻味的短篇佳作。
    一句写庭院之中月光满地,如同洒满一层素洁的霜雪,却只用“地白”二字点出,月光明亮扣题“十五夜”;“树栖鸦”,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鸟栖不定”,可见此诗所写的那鸦鹊,已安静地栖宿于枝头,是暗点时间已是夜深之时,且应该不是看到的而是听觉所感受出来的。
    二句是写由于夜深,所以露水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冷露”,即秋露,“桂花”是秋景,这里又用“无声”来表现,再细腻,再生动不过,因为诗人是写出了那“秋露初生,还不很浓,沾花而未下滴”所以说“无声”。又可见诗人体物入微。以上两句字面上并没有点明中秋之夜,但却是中秋望月这种特定环境、氛围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渲染。
    三句正面点明望月,一个“尽”字选得恰切,用得精炼。不仅说明赏月望月的人多,几乎普天之下的百姓又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所以说“人尽望”。
结句“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动人,意味深长。意在揭示:“十五望月,众人所同;而秋思满怀,唯独有我。”但是,需要读者耐心体味的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用直接倾诉思念之切的抒情方式,而是用了一个耐人品味的疑问语式道出:不知那牵动胸怀、佳节来临更加思念亲人的茫茫“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这里注意,“谁家”就是“谁”,“家”在这里只是起语尾助词的作用)其实这一句的潜台词却是在说:这“秋思”恐怕只有我了!说得无理之极,却愈显诗人的情痴、情专、情深。
    一首短短的绝句小诗,能把读者带进情景交融的意境,并把别离之苦,思聚之切离人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如此细微真切,不能不说在古代的中秋诗作中,也算是上乘了。如今在中秋来临之际,欣赏一下古人的佳作,恐怕也是一种乐趣吧!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手机版





上一篇:冷酷现实中的自我抉择——读诗笔记
下一篇:王昌龄的送别诗《送魏二》欣赏


[文章搜索]



新西兰房地产,新西兰华人中介
免费公众号推广,精选微信文章浏览
 
  © 2024 澳纽网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广告服务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