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人生 2017 歐洲遊.04 - 一日雙城記:梵蒂岡城與羅馬城(5月25日) - 澳纽网专栏





首页 > 澳纽网专栏 > 徒步人生

2017 歐洲遊.04 - 一日雙城記:梵蒂岡城與羅馬城(5月25日)

作者: 微懂    人气: 4067    日期: 2018/4/11


  梵蒂岡城和羅馬城可謂是血肉相連,魚水之情,卻又相互獨立:一個是城中之國,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一個是古文明和文藝復興之國的首都。

中學時的地理課,知道了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只有0.44平方公里,若把它看成正方形,則單邊長只有660米;而條條大路通羅馬,則更是家喻戶曉的俗語。

站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的穹頂處,看雙城。

1.梵蒂岡城

梵蒂岡城國(拉丁语:Status Civitatis Vaticanae;意大利语:Stato della Città del Vaticano),簡稱梵蒂岡或梵蒂岡城,是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的內陸城邦國家(國中國),為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的所在地,也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所在;做為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亦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前身為教宗國,自1929年起以《拉特蘭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接受聖座的直接統治,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

聖彼得大教堂(英语:Saint Peter's Basilica;拉丁语:Basilica Sancti Petri;意大利语: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是位於梵蒂岡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艺复兴建筑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聖彼得廣場與協和大道。雖然並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英语:Mother Church)"亦不是羅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聖彼得大教堂仍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聖的地點。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托·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东尼奥·达·桑加罗等都曾參與聖彼得大殿的設計。聖彼得廣場的設計人是吉安·洛倫佐·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


根據天主教會聖傳,聖彼得大教堂是宗徒之長聖彼得的安葬地點,歷任教宗也大都安葬於此。


聖彼得大教堂由於其禮儀作用,是著名的天主教朝聖地點之一。教宗每年會在此舉行多個儀式,包括聖殿內外的人數,每次約有一萬五千人到八萬人參與。聖彼得大教堂與基督教歷史上許多事件都有很強的關聯,早期基督教、教宗國、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等等。

耶穌大弟子彼得

  「梵蒂岡」一詞來自拉丁語,意為「先知之地」。早在西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建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公元756年,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把羅馬城及其周圍區域送給教宗(教會史上稱為「丕平獻土」),後來就以此成立了政教合一的「教宗國」,範圍廣及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19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興起,意大利的民族統一運動使聖座於意大利的領土愈來愈少,半島北方的薩丁尼亞王國成為意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者之後,更主導成立了意大利王國。身為教宗國首府的羅馬城面臨統一在即,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意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意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歷代教宗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准信徒參與意大利王國的公職。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掌握意大利政權後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了《拉特蘭條約》,意大利承認聖座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其領土位於梵蒂岡城,稱為梵蒂岡城國,為中立國,其國土神聖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聖座與意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纠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梵蒂岡仍按照《拉特蘭協議》,保持中立,當時教宗為庇護十二世。


2009年1月1日,教廷宣稱「意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正式宣佈以後不再自動採納意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教堂內的宗教儀式

大教堂頂上的耶穌和十二門徒

大教堂前的廣場

  瑞士近衛隊,士兵必須是單身男性、瑞士公民、天主教徒、年齡必須介於19歲至30歲之間、身高至少174公分、而且必須完成瑞士軍隊的基本訓練,並能獲得良好行為證書。

1527年5月6日,在羅馬之劫中,瑞士近衛隊為履行職責掩護教皇撤離而進行了慘烈的戰鬥,189名士兵中有147人陣亡。5月6日也因此被作為瑞士近衛隊重要的紀念日,2006年5月6日,瑞士近衛隊成立500週年,梵蒂岡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瑞士近衛隊同時也得到了絕對忠誠的評價,後再次重建,直到今天都是梵蒂岡的保護力量以及儀式象徵。

瑞士近衛隊值勤士兵制服,瑞士近衛隊制服充滿文藝復興時期風格,重量均為8磅(約3.6公斤),且每件皆為依隊員身材量身訂做的,而瑞士近衛隊的制服常常被誤會由米開蘭基羅所設計,事實上近現代的制服是由當年的瑞士近衛隊隊長Jules Repond於1914年設計,他由「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壁畫獲得設計的靈感。

兩城有部分城牆,但沒有明顯的國界標誌

台伯河

團友照片

2.羅馬

羅馬(意大利语:Roma)为意大利首都,也是意大利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為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羅馬文明的發祥地,因建城歷史悠久並保存大量古蹟而被暱稱為[永恆之城]。其位於意大利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積有1200多平方公里。羅馬同時是全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擁有700多座教堂與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城是天主教會中樞教宗及聖座的駐地。羅馬與佛羅倫斯同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中心,現今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羅馬競技場(Colosseo)由韦帕芗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凄慘悲壯的角鬥,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竟然拆除了競技場

  根据罗马神话,罗马的建城日是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由一对被母狼餵哺養大的雙胞胎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建立的,最初建在景色秀丽的七座山丘之上,因此称为"七丘之城"。罗穆卢斯和瑞摩斯是战神玛尔斯和女祭司雷亚·西尔维亚(Rhea Silvia)的双胞胎儿子,因此罗马人有时也自称是"玛尔斯之子"。国王阿穆利乌斯篡夺了罗穆卢斯与瑞摩斯的外祖父的王位,又怕他们长大成人后推翻自己,令人把刚出生的兄弟俩抛弃在台伯河畔,所幸被一头母狼用奶喂养才免于一死。兄弟俩后来被牧羊人浮士德勒从帕拉蒂尼山带回家抚养,长大成人后推翻并处死了阿穆利乌斯,并决定建造一座新城。但是罗穆卢斯和瑞摩斯因为在新城选址问题上起了争执,最后哥哥罗穆卢斯杀死了弟弟瑞摩斯,成了新城市的最高統治者,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为"罗马",并成为第一任国王。羅馬人把這一天作為建城紀念日,至今在羅馬到處都可以見到母狼與這對雙胞胎兄弟的像。

網絡照片

  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断,考古学证据支持另一种理论,认为罗马城真正形成城市的形态是在公元前6世纪,是由来自帕拉蒂尼山和后来的古罗马集市广场地区的游牧民族发展而成的,他们在公元前8世纪群居到了现在的罗马城附近,逐渐形成一座城市,进而发展成为罗马王国、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首都。

  萬神廟(Pantheon)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万神庙整幢建筑都用混凝土浇灌而成,但是当时的人们能用混凝土浇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顶依然是一个奇迹。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难以浇灌出这么大的一个穹顶,因为混凝土的张力将无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们后来得知,古罗马人当时使用的混凝土是来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种骨料。然后在建造穹顶时,将比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后逐渐选用比较轻的骨料向上,到顶部时只使用浮石混杂多孔火山岩。另外,穹顶的厚度也逐渐削薄,从穹顶根部的5.9米一直减少到顶部的仅1.5米。

許願泉

西班牙廣場:電影羅馬假日中的公主坐在這廣場的台階上吃冰激淋。

其它建築古蹟

街頭藝人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徒步人生 文章


漫步奥克兰.28~Symonds Street Cemetery:Bishop Selwyn’s Path & Waiparuru Nature Trail (2021.10.09)

漫步奥克兰.27~Symonds Street Cemetery:Hobson Walk(2021.10.09)

漫步奥克兰.26~Symonds Street Cemetery:Rose Trail(2021.10.09)

漫步奥克兰.24- Sandringham Shopping Centre Heritage Walk (2021.10.02)

漫步奥克兰.23-Balmoral Shopping Centre Heritage Walk(2021.09.25)

漫步奥克兰.21-Blockhouse Bay Village Walk(2021.09.18)

漫步奥克兰.22-Blockhouse Bay Seaside Walk(2021.09.18)


漫步奥克兰.20-Mt Albert Shopping Centre Walk(2021.09.11)

漫步奥克兰.19-The People’s Mt. Albert Walk(2021.09.04)

漫步奥克兰.18-Genteel Mt. Albert Walk (2021.08.29)

Queen Charlotte Track/Tōtaranui/夏洛特王后步道(2021.05.21~24)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