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西兰华文作协 :童年回憶之十三 鄉村文化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纽西兰华文作协

童年回憶之十三 鄉村文化

作者: 傅金枝    人气: 3415    日期: 2015/2/12


河北農村的文化,既無法與大城市相比,也無法與江南的農村相比。我說一個指標大家就清楚了:直到解放後的 1952 年,我所在的交河縣、以及鄰近的東光、南皮、阜城、武夷、武強、獻縣(上述幾縣恰好將交河縣包圍起來)才開辦了各縣的第一所初級中學。我也一直把解放初期新的政府大力發展農村的基層教育,看成是共產黨政權最大的德政之一。

說起“文化”來,我卻越來越迷惑不解了。先是“文化大革命”,明明的是一種政治算計,非要說成是“文化革命”。後來又把風俗習慣都說成是“文化”,直至貓、狗也成了“文化”,拉屎、放屁也成了“文化”。 “文化”也就成了無論什麼人,都可以隨意將任何東西,任何概念都裝進去的“大筐”。

不過我還是死腦筋,我只把詩書、學問、科學、藝術一類的東西看作是文化。說起這些東西,當年的家鄉雖然落後,卻也有許多美好的值得回憶的地方。

本 村小學開辦在民國時期,解放前村上的男童,基本上也都能入學識字,而女童能不能入學,就看父母是否允許了。解放後則無論男童女童,要一律入學接受教育。而 更早時期我的父輩們,接受的都是私塾的教育。當時不要說女童,男孩子也僅是部分的學童才能進私塾,這也要由父母的眼光和家中的條件決定。一般的在私塾讀個 三年五年,也就能識文斷字了,讀到這個程度,就算是個有文化的人了,就不必再往下讀了。我父親以及村裡多數人,也就是這個水準。

村裡除去這一幫半斤八兩的“文化人”之外,還有幾個大家公認的文化水準高的人,一個叫傅漢維,年齡比我父親還要大上 30 來歲,還有一個傅寶明,比我父親大 10 來 歲,還有一個傅雲章,一個張萬祥,二人都比我父親年齡稍大。傅雲章與我父親同輩,我因此叫他大爺(伯父),他家境並不富裕,但因為學習成績優異,深得私塾 先生的喜愛。後來先生轉往外村教學,竟然也將他帶在身邊繼續培育他。後來雲章大爺在天津發展,解放初期與劉少奇的妻舅王光英一起搞天津工商聯,出力良多, 是天津市人大代表。我後來一直在天津學習、工作,時常去他家拜訪、請教,深知雲章大爺知識淵博,且極富正義感,又有很強的領導、組織能力。自然他在文革期 間也受到衝擊,十分不幸的是,文革動亂結束,他正好可以大幹一場的時候,病魔卻奪去了他的生命。追悼會時王光英曾前去祭奠、送別。

我 們村這幾位高水準的文化人的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他們的毛筆字寫得都很好。村民對他們的學識也難得說出個所以然來,而對他們的字都十分賞識。這些事情使我產 生了這樣一個印象,一個人的字寫得好與壞對一個文化人的聲譽至關重要。於是我也從小就注意將我的字寫得盡量好些。可因條件的關係,我自小從未跟著任何書法 家學過書法。退休之後來到新西蘭,後來加入新西蘭中國書法家協會,於是有人把我當成“書法家”,對此稱謂,本人甚感慚愧!

那時的農村,書籍、讀物很少,於是語言成了傳播知識的重要手段。每個村莊也都有一些閱歷相對豐富,知識相對淵博,又比較健談的人,這些人也就成了村中知識的傳播者。農閒季節在街頭,夏天的傍晚在晾曬糧食 ​​的 場院裡,經常有一個或幾個人在那裡海闊天空、誇誇其談,而更多的人在周圍洗耳恭聽。國家、國際大事,各地甚至海外奇談,歷代忠奸相鬥、朝代更替及妖魔鬼怪 的故事,甚至張家長、李家短的瑣事,就這樣在人們中傳播開來。這也成了當時當地農民們鞭撻醜陋、棄惡揚善、傳播知識、資訊的重要手段。

值 得一提的是戲劇,當時一些大的村莊,有自己的戲班。我們村很幸運,在我村周圍不出兩裡地,竟有兩個村莊有戲班,分別是西鄰軍王莊和東南鄰粗布劉莊。軍王莊 唱的是“落子”,粗布劉唱的是“荷花腔”。這兩個劇種的名字我是照著讀音瞎寫,大概不對,在此只好當白字先生了。每當農閒季節或者有什麼重大節日,這兩村 就可能搭起檯子,唱上幾天。當然兩村離得太近,開戲的時間會相互錯開,不會唱對台戲。一個村弄起一個戲班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有樂器、演員兩套班 子,而服裝、道具、舞臺搭建等一應事物更需全村人支持不可。每次唱戲,一般聯唱七 ---- 八 天,每天唱一齣戲。當時唱戲多以武戲為主,一個原因是戲班裡面沒有女演員。大概是因為當時當地還比較封建,誰家父母也不願將自己的女孩送到戲班與人搭肩勾 背假扮夫妻。於是戲中坤角也一律由男士扮演,常見一個老得沒牙的老男人扮演姑娘,一張嘴便見狗竇大開,真是滑稽的夠嗆。戲班的水準儘管有限,可是也給本村 及附近村民尤其是兒童帶來歡樂,為豐富當地的文化生活,功不可沒。

我 那時還小,舞臺上的唱腔根本就聽不懂,也根本就沒聽,只是看看比比劃劃地一些動作能猜出劇情也就可以了。我倒是十分喜愛戲曲中的伴奏,那曲調、那旋律讓我 著迷,尤其是粗布劉戲班中的那把板胡,讓我永生難忘。戲班中的樂班,除唱戲時登臺伴奏外,平時也經常被人請去為各村的紅白喜事伴奏。

各種地方戲是中華文化的一朵朵奇芭。後來竟不被當年的政治所容忍,予以毀滅了。我們兩個鄰村的戲班解散,服裝、道具燒毀了,如今再也恢復不起來了。可惜這麼美好的東西,非要貼上“封資修”的標籤,予以毀滅,這腦子是不是進水了?

我除懷念當年的地方戲曲外,我還懷念當年的一些歌謠。解放初期,一些時髦的、高檔一點的消費方式慢慢地傳播開來,而且一些人難免有“顯擺”之嫌,於是有了這樣的歌謠:

留分頭的不戴帽兒

穿皮鞋的走高道兒

戴手錶的挽袖口兒

鑲金牙的自來笑兒

當時農村裡已經有極少數的人騎上了自行車,於是有瞭如下的歌謠:

兩個軲轆一架梁

上面坐著個武大郎

見了爺爺不躲道兒

叮鈴咣啷地響鈴檔

尤其後兩句“見了爺爺不躲道兒,叮鈴咣啷地響鈴檔”十分地幽默、傳神!當時農村中散佈著許多歌謠,很生活化,語言也很生動,也很有人情味。可惜這些美好的東西許多都失傳了。而後來一些無恥的文人卻又編造出許多“階級鬥爭”的,“憶苦思甜”的歌謠,真讓人噁心!

2015  1  24 日於奧克蘭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纽西兰华文作协 文章


【新西蘭華文作協】辭秋疏歲月,飽露傍家園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红发帕克小姐的一堂课

原创:没有性别的神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同桌

【紐西蘭華文作協】星閃鳥安眠,詩韻裹粽香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老街畅想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隘口小道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诗七首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那个花开的午后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波斯王后》后记

【第一届珂珂文学奖获奖者选集】风雨小白楼

奥克兰的雨——乐活记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