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有情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 - 澳纽网专栏





首页 > 澳纽网专栏 > 微尘有情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

作者: 微尘    人气: 5540    日期: 2016/3/13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疟原虫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通过蚊虫的叮咬传播给人。被世界卫生组织与艾滋病和癌症一起,列为世界三大死亡疾病。在青蒿素问世和推广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此病。

 

中国古代疟疾也称为瘴气,解放前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病人感染疟疾,每年约30万人以上因疟疾病死。解放后1954年、1960年和1970年曾发生三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防治,90年代末已控制在几万例。常见的间日疟,恶性疟流行地区仅在云南和海南省范围控制内,三日疟和卵形疟已罕见。当前世界疟疾主要流行地区是热带,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越南、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家仍然是疟疾的高发地区。

 

1967年,由于恶性疟原虫对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中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屠呦呦被任命该项目科研组组长。科研之路由此开端,终与青蒿结缘,自古方中挖掘出治疟灵丹妙药,拯救了全球亿万人的生命

 

青蒿是中国南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民间又称作臭蒿或苦蒿,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蒿指的就是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340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它能“治疟疾寒热”。屠呦呦正是刻苦钻研古代医书才从中淘到灵丹妙药,造福天下苍生。

 

屠呦呦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研究群众来信,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抗疟单验方集》。其中就包括青蒿在内。可在青蒿素研究的最初阶段,屠呦呦按照通常的中草药方法进行煎煮,其疗效并不好。研究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在东晋葛洪道长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几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想到,青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绞出“汁”来?只有嫩的枝叶才会绞出汁来!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或酶的影响?

 

屠呦呦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 “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后来证明,确实只有青蒿叶子才含有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占大量份额的坚硬茎秆是不含青蒿素的。

 

经过191次低沸点实验,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研究人员终于从青蒿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一种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是和已知其他抗疟药完全不同的新型药物。青蒿素问世以前治疗疟疾普遍采用西药奎宁,奎宁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大,效果很不理想。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治疗疟疾最有效,青蒿素是目前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这个最引人瞩目的突出贡献就是发现青蒿素,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评审委员扬·安德森评价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如今青蒿素已经成为世卫组织在全世界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2013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疟疾病例共有1.98亿例,造成死亡584,000855,000人)

 

其实早在2011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

 

2015年屠呦呦发表演讲,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我们找到青蒿素,解决了全球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类似的传统药还有很多。进一步发掘传统中医药研究,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我们老祖宗替我们保留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传统中医药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近些年市场大潮中,社会上活跃着一些打着中药专家名号四处行骗的人。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的认知。青蒿素四十年前就研制成功!而屠呦呦这位求真务实, 潜心科学研究的老科学家,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多年评不上院士,被同行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当2015年国际诺贝尔奖结果公布的时候,时年85岁高龄的屠呦呦甚至对自己获奖深感意外!

 

中国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态度和成就,值得当代科学人和管理者深思。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微尘有情 文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李金坤:蘇侯祿先生楷、草書法簡論

随想-大器免成

微尘随想-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首届“猴王杯”世界华语诗歌大奖赛揭晓

新西兰钞票上的人物是谁?

胡弦作品选

魏子人印象

时代色彩 岁月不老

首届左龙右虎杯国际诗歌大赛获奖名单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艺术收藏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陆犇先生出任海外部副部长

属兔人2019年运势及运程详解完整版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