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与真情的结合 -澳纽网文苑





首页 > 澳纽网文苑 >

空灵与真情的结合

作者: 冯小维    人气:     日期: 2006/7/29



    诗人,是诗歌创作的主体。诗歌,是主体的“个人的独创的自由的发展”。一个成熟的可以被称为“诗人”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萧萧的诗可以说已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之上的。
    萧萧曾声称“传统不可丢”。确实,西方诗歌虽有可以借鉴之处,但毕竟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不同,产生过程不同,中国的诗应该保持自己的传统。萧萧熟读唐诗宋词,深受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响,我把这种影响在萧诗中表现得较为直接的现象称作“借古仿古而不泥古”的特点。
    借古仿古不泥古。《五月写意》一诗中:“杏花村醉意正浓/那令酒旗依旧挂在/唐朝的斜风里”,就是借用了唐朝杜牧的诗《清明》里的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庐山瀑布》中:“三千丈豪情/在梦里梦外/飞流”,借用了李白《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的借用,正是萧萧对唐宋诗词颇有研究的表现,随手拈来融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创造出新意境。“如水的月夜/是李白兄的地上霜/谁的歌声流进叫做异乡的海口/亦远亦近的涛声中/一两只宿鸟急归/惊飞/思念/”《李白的月夜》,此时此刻作者与李白同在,乡愁一脉相承,只不过“床前明月光,凝是地上霜”变“一两只宿鸟急归,”作者借古咏今,在如歌的行板里,渲泄一种浪子回归本原的血统自觉,月亮仍然是李白的,而人是当代人。再例如《静女》一诗“水之湄,芳草长堤/一两片小舟自横/飘摇成片片秋叶/依依扬柳间/静女伫立眸子灼人/守望谁的归帆/肠断花溪?“静女如珠”,窈窕淑女从《诗经》里婷婷起来。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无疑吸取了《诗经》的营养。萧萧借古仿古而不泥古,将古典诗词之精华运用于自己的诗中,巧妙地加以再创造,属于自我的独特诗歌风格。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这也给我国众多诗人一点启迪,中国传统诗歌如果能够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便可以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的。与其一味摹仿西方的现实主义,象征主义,不如立足于本土,发扬民族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自成一格。
    中国古典的诗歌一向推崇意境美,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体物缘情”是诗的别名。任何诗歌都是表现外部世界(“体物”) 和抒发作者主观心灵(“缘情”)的统一。所谓“造物之妙与造意之妙相表里”,优秀的诗是很注重意境之美的。萧萧的诗“意美”颇为突出。
    意美指意境之美。王世贞《艺苑后言》称为“意象”,胡应麟《诗薮》称为“兴象”,王国维《人间诗话》称为“境界”,内涵大致相同。意境,是内情与外景的乳交融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就具有烈感染力和启示力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易经》说:“意者,象也。”诗的内核在“意”,“意”是无形的,它要通过“象”而获得有形化,从而获得感动读者共鸣。萧萧组诗《水乡掠影》里的《昏鸦》:“跌落的不是昏鸦/是一只乡愁”。诗人将乡愁之“意”通过跌落的“昏鸦”之“象”表现来,想象独特,而且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独自走走/花开的季节/花开/爱情也开/你怀疑有人在瘦梅之上/把你思念/独自走走/缘烟花三月杨柳岸/缘西塞山前的白鹭/方向朝南或朝北/这无关紧要/让一些心情放飞/如半空的燕/”,《春归》,这充满生机的诗句,像七彩的春天一样,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就是艺术的感受,诗中的“杨柳岸”、“西塞山”、“白鹭”、“天空”构成一幅绝顶的画面。“阳光向上生长/你忍不住用笛声/唤着对岸汲水女子的小名”。好一片田园风光,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这“景”中,情景交融,境界出矣。诗的空灵,不是空泛或空无一物,而是真空,这个“空”其实不空,有内容,但是“灵”,萧萧对此把握得较为准确。在《静女》中:“水之湄/静女不语/以相思为杆/泪为线/独钓/一弯钬水/”事实上,相思怎能为杆,泪怎能为线呢?诗人采用这们的比喻手法来创造意境,真正的目的是要表现静女望穿秋水,盼爱人归来之情,一个寂寞的正受着相思折磨女性形象被刻得入木三分。这首诗的空灵之感,诗人以感情赋予诗的充满灵气的语言,达到了情与景交汇,思与境合谐。如《咏西湖》,诗人把赞美西湖之意与雅致的语言融合起来,创造出“江南名茶”“三两朵江南女子”的意象,非常美妙而且空灵。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反意境的空灵与感受情的真诚完美结合,西湖美景便勾勒得一清二楚,使读者身临其境。
    在游历祖国的过程中,萧萧情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写下了一首首语言优美意境空灵的山水诗,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洞庭湖》一诗中,先有“八百里影翩翩/八百里乡音悠悠”这两句较有具象性的诗句,接着诗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意象的“空”和“灵”的塑造,把洞庭湖里的一叶小舟写成“一群江南”,并且“把无数双瘦足/插入洞庭的柔情”,此种意境有点朦胧的不可捉摸的感觉,诗的语言也显得灵气十足。将意 境空灵、语言优美和感情真挚结合在一起的。
除了意美之外,萧萧更具有情真的特点。
    情真。离开诗歌的情感内容,过份执著于景物形象,就会读不懂诗。诗是诗人内心感情的表露,假大空,政治口号、图解概念、回避自我,会把诗歌推上绝路,只有生活的真实和创作主体的真实才是诗的生命。诗是生活的歌,是人的心灵学,是诗人的心灵信息和信息源。这里“信息源”指的就是诗人的真实的感受。
  《妈妈远行去了》一诗,是诗人为纪念已故的母亲而写,为什么诗人会有“今夜的月亮圆在天上圆在水中/却缺在我心里”?为什么诗人感觉自己是被打落的满湖柳絮?是因为诗人再也找不回母亲的爱,因为失去的母爱是无法代替的。“柳絮”把诗人的飘泊无依之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对母亲的怀念,这首诗采对白的形式,却又只是诗人的自言自语:“妈,今夜我洞开所有的门/你如回来了/就请进屋吧,”读之令人产生了欲语泪流的感觉。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失去母亲的痛苦,是无法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的感情是感人肺腑的,因此,很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而感情则是诗歌的生命。《别》一诗:“我想象爱人在人群中寻找/一张空座位何等艰难/像当年找我一样”,“一如侯鸟/只恨春去秋来/不归也得归/,”候鸟回归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恨”字把诗人与爱人的依依别情充分表现出来。
     诗歌离不开诞生它的生活,否则就是苍白无力的。所谓“诗人”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体验的,如果他表达的不是自己真实的心灵颤动,就是无感而发,“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方法是不值得学习的。萧萧的诗情真借助想象形成意美。他的奇特而大胆的想象,为新诗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想象奇特。想象对于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我把想象奇
特作为方法的一个特点提出来,是因为他写诗的想象与别的诗人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的两个方面:异想天开不落窠臼。

  异想天开式的想象,如《长城怀古》:“站在/上下五千年之间/抚摸历史的伤口,”试想一下,诗人怎么可能站在上下五千年之间呢?更谈不上去抚摸历史的伤口了。这样夸张的想象,其结果是加深了诗人心中的沉重感。再如《乌兰图格草原》,诗人幻想在“如雪的马背上”,并且“用成吉思汗的弓箭/射落满天星斗,”这不是异想天开是什么?这样的想象,非便不会令人反感,反而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把草原美景写得朦朦胧胧,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不落窠臼式的想象。如《咏西湖》中把西湖想象成“一杯淡
淡的江南名菜”,《七星岩》把七星岩想象成“一片开在黑匣子里的桂花林”,以及用元朝马致远的两句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分解成六首小诗题目而写成的组诗《水乡掠影》等,都体现了萧萧想象力的独创和丰富,他没有局限在已有的想象空间里,而是大胆地突破,创造成出更创意的想象空间。
  作家创作贵在创新。萧萧的诗不仅在想象方面颇具新意,在构思方面也是别具一格。
构思巧妙。可将这一特点分解成形式多样和节奏来讨论。
形式多样。这里指的主要是诗的文字排列式的多样。如《华山》一诗,“一/柄/出/鞘之剑/光芒万里”,诗人简直就是借用华山的外形、出鞘之剑的开头来构置语言的,形神兼备,语言精炼,使得华山势一目了然,使未见过华山的人也能领略到华山的雄伟。《青春颂曲》共分六节,前三节和后三节都成独立成诗的,并且后三节是前三节顺序的颠倒,使该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浓郁,感染力更强。
  “六行诗”是萧萧别出心裁的创造,他尝试在仅仅六行的篇幅中,容纳丰富的思想感情,如《烟津唤渡》、《板桥观涨》、《柳荫垂钓》等,都是成功的尝试。萧诗风格独特,与形式多样性是分不开的。如果诗歌的形式太过单调,容易产生平庸之感,很难赢得众多的读者。
  节奏。中国古典诗歌大都讲究节奏,萧诗吸收了这一特点。《莫愁湖》,“独上兰舟/莫愁莫愁,”《咏柳》:“相思成行/依依复依依”,语言折开式押韵,《碧潭月涌》前两节押“一七?韵等,押韵是为了抒情,而且读起来节奏明确,能给人美感。
  诗歌创作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使自己的诗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并富于生命力,萧萧这方面颇有所成。

                                        1993年于贵州大学

              ——摘自萧萧诗集《走过春天》(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
 

 


 




声明:作者原创文章文责自负,在澳纽网上发表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更多 文章


茅 屋

人与鬼的传说

像飞鸟一样存在

秋天绽放女人花

春天上面的手术刀

我是我从未遇到过的那个家伙

斜坡上的救赎

深 渊

破 开

在天堂门前遇见了爱

采 青

为春天守夜的人
 

更多>>  


彩虹摄影

浏览微信精选文章,免费公众号推广

感谢您对澳纽网的支持

© 2024 澳纽网 AusNZ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