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新西兰过圣诞新年是近30年前的事了,太太的两家同学与我们共三家去Balmoral Rd与Dominion
Rd交界口的肯德基AA搓一顿,小孩们很开心。故我每次经过那里,都会有种莫名的说不清的淡淡的心酸感?失落感?或亲切感?
许多朋友初来乍到都为当时艰辛的生活和落差淌下了眼泪,但我们一滴未流。
突然决定远走他乡,震惊了许多同事、领导和朋友。初衷是让小孩有个更好一点的教育。
初来乍到先买个二手车,否则找工作都不够条件。才买了几天,太太要开,就撞到路边电线杆上,左前灯就坏到丢出来了。没钱修车就将就着开呗。英语又差,也没有驾照。
一天到南面穷人区Otahuhu的亚洲菜店买菜,这是当年能够找到的最便宜的店。偶遇一对年纪跟我差不多来自福州也带着小孩的夫妻。异国他乡相遇老乡,故很亲切,互留电话。
过了两天,男士打来电话,叫我去帮他搬家,从Ellerslie搬到Papatoetoe。这是从奥克兰中区搬到南区,距离不短。我告诉他我没有驾照,车还没钱修,路名都看不懂,故不敢也从没有开上高速公路。但他执意要我帮忙。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干,唯一的要求就是他太太和小孩不能坐在我车上,我只负责搬东西。因为我非常害怕我蹩脚的驾车手艺耽误了人家。搬家时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搬家。他们左一言右一语地愤怒声讨二手房东抠门,限制他们用水用电!
他们的愤怒、尤其是他太太的声泪俱下,使我不禁想起我前些天遇到的情景。一天晚上,太太在外打工还没有回来,我安顿4岁的女儿饭后就去睡觉,因为我还要出去打工。她跟我说:“晚上黑摸摸的我很害怕。”
“你开灯睡吧。”
她说:“房东叔叔阿姨会进来把灯关了。”
我一听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依旧不动声色地问她:“你闭起眼睛是不是黑的?跟关灯是不是一样?”
她说:“黑摸摸的会有鬼呢!”
我安慰她说:“说说看鬼长啥样子?样子都说不出来吧,哪有什么鬼呢?”
她想想也是。我跟她说:“这件事不要告诉妈妈,多一个人知道没必要,你说呢?”
“行!”她答应了我,并做到了。
故我每回去超市购物,只要她提出的买这买那的要求不是太过分我都满足她。太太总觉得我太宠她。我跟太太说:“她能做我们的女儿,我们要感到荣幸!”
人穷的时候真的是会限制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等许多方面的想象力!
她5岁读小学。一天还不到放学时间老师就打来电话叫我去接她,说她在学校哭闹。我赶紧屁颠屁颠地跑去学校。她一个人坐在教室,脸上挂着泪珠。我问她:“你怎么啦?“
“外面很烫!”看着教室外大太阳照耀下的水泥路面不烫才怪呢。
我看着她的光脚丫子问:“你为什么不穿鞋呢?”
“老师不让穿鞋。”
我一听就火大,这分明就是体罚小孩歧视亚洲人嘛!
“老师就不让你一个人穿鞋,其他小朋友都穿着鞋吗?”
“小朋友都没有穿鞋。”
“哪老师呢?”
“老师也没有穿鞋!”
OMG!所有人都没有穿鞋,都经得起烫,就女儿的小脚丫子经不起烫,还会哭!为什么我们的女儿会跟大家有这么大的落差?为什么我的初始想法会这么弱智?真是晕死人了!
过去,跟家里人联系,打电话太贵,也没有微信等社交软体,最便宜就是每年的圣诞新年给家人写信。我在信中夹带了一张女儿跟圣诞老人的合影。老弟看后把我们训了一通,大意是:这么漂亮的女儿带出去,就变成黑乎乎的,搞什么鬼嘛!
每天只要有空,都会叫她陪我们散步。交流她在学校的生活。有一道作业题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有5个人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这5个人分别是80多岁的诺贝尔奖得主、3个孩子的父亲、20岁蹲过班房的年轻人、5岁的小女孩、还有一位记不得了,等等。现在有一颗心脏,请给这5个人排出轻重缓急的顺序,并给出理由。小朋友们排出了非常多不同的顺序,但唯一的相同点是:诺贝尔奖得主都是排在最后。理由都差不多,80多岁了,活够了。
还有一回她居然敢教小朋友写出了3+5=35这种作业,令人震惊。
http://aus-nz.net/m/column_detail.asp?cid=111&p=wenyuan&articleID=5705
http://aus-nz.net/m/column_detail.asp?cid=111&p=wenyuan&articleID=5777
从小到大时常提醒女儿,说话要尽可能幽默、风趣;叫我们给你买东西,理由要充分,但绝不能以别人有你也要有为理由;女孩说话嗲一点总比硬邦邦说话让人舒服的多、好听的多!
她读高中时提出要买苹果手提电脑,价钱约$2400,而其它品牌大约在$1500-1800。
她说:“苹果的续航能力好。”
我回:“续航能力差点有什么关系?”
“充电不方便,因为学校的充电插头非常多同学用。”
“我给你买条30米长的充电线,再加个多插座的插线板,加起来也比苹果便宜多了。另外每天扛着一大捆电线上学,也是锻炼身体。”
“切!”
晕死她了!
第二天下午放学回来,她看到她房间里的苹果电脑,就“哇”的一声大喊了起来!
“老爸!我还正在想理由呢!你就给我买了!”
“你的新理由是什么呢?说来听听。”
“电脑都买来了,还需要听什么理由呢?不用了不用了!”
“切!”这回轮到我了。
虽说我们出国的初衷是让她受到更好的教育,但我们深切体会到其实是我们受到了教育!因为我们是从她在学校受教的身上,我们多次受教了许许多多,比如:什么是多元文化、什么是诚实和法治,尤其是平等,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平等。
就一转眼工夫,在低眉浅笑回眸中,女儿已经长大、独当了一面又一面。而当初意气风发的我们青春早已不在,步入了一段老朽紧接着一段的老朽!这之间,有多少故事值得回忆?有多少交流可以更新?有多少遗憾藏在心底?又有多少机会让我们选择?
她每周来看望我们时,依旧如小时候一样,时常抱着我问:“老爸!有没有感到荣幸啊?”
“感到了!感到了!”
“够不够荣幸啊?”
“够了!够了!”
更多
文章
|
|
![]() |
关于渣定理的8个备注 |
![]() |
富可敌国的马云不是资本家?为什么不是? |
![]() |
阔佬房东花钱买回租客的租约 |
![]() |
几张照片的花絮—我对国际社运的观察 |
![]() |
“死得其所”与“死得其时” |
![]() |
再发奇想 ——周邦彦躲进妓女的床下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 |
老毛、老邓、老美及其它 |
![]() |
谁是老虎 |
![]() |
上帝、堕胎及其它 |
![]() |
雨霖铃 |
![]() |
清明随想 |
![]() |
谁敢争锋谁敢评—追思张远南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