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伯恩 通过整理《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的数据,然后按照蛋白质含量从多到少排序,结果非常有意思:
第一名竟然是骆驼掌,蛋白质含量 72.8%,但我想大部分人见都没见过。
更不可思议的是,第 25 名居然是味精!味精何德何能居然可以在「高蛋白」食物榜上,而且蛋白质含量居然达到了 40.1%,远远超越其他食物?以后健身不吃蛋白粉了,吃味精行不行?
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这个榜上我们完全没有看到传统意义上,营养师让大家吃的高蛋白食物——比如新鲜鸡蛋,牛奶,精瘦肉,豆腐等等!到底是营养师不靠谱,还是这个食物营养成分表不靠谱?抑或,营养学这个学科根本不存在?!
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好了不卖关子了,说正经的。
表没错,营养师也没错。关键在于:对于营养而言,蛋白质的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
换句话说,我们想要补充蛋白质的时候,我们需要关心的并不是「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有多少」,而是「食物中蛋白质的质量有多高」。
就像你打算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楼,但用的是劣质的混凝土和钢材,那没用,该塌还是会塌。
怎样衡量蛋白质的质量高低呢?还是要从蛋白质的基本结构说起。
大家都知道,蛋白质是由各种不同的氨基酸「手拉手」构成的长链状分子。当然,蛋白质链形成后,会盘曲折叠成各种各样复杂的形状,从而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
当我们把蛋白质吃进去以后,它会被消化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催化分解,最后变成一个一个的游离氨基酸和短肽(注:短肽就是几个氨基酸手拉手构成的分子),才能被吸收进体内。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 20 种,其中 11 种人体自身能通过其他物质合成,不需要从外界摄入,但是其余 9 种氨基酸人体合成不了,必须通过外界摄入才能满足身体要求。这 9 种氨基酸我们称为「必需氨基酸」。(其中组氨酸是比较特殊的必需氨基酸,仅在婴儿期需要外源摄入,成人大多不会缺乏,因此通常不算在「必需氨基酸」内,这样说来的话成人的「必需氨基酸」就是 8 种。)
下面请认真看,重点来了!(敲黑板)
如果分析人体内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你会发现,人体对于这 8 种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各不相同。比如人体对色氨酸需求量就不是特别大,而对亮氨酸、赖氨酸需求量就比较大。
更复杂的是,「蛋氨酸」和「苯丙氨酸」是两个不太安分的分子,人体对它们需求量居然还会变!这是因为,蛋氨酸在人体内一大功能是合成「半胱氨酸」,而苯丙氨酸的一大功能是合成「酪氨酸」。如果食物里能直接补充半胱氨酸和酪氨酸,那我们对于蛋氨酸和苯丙氨酸的需求量就会下降!所以,这两对氨基酸还得放一起算才合理。
最终,营养学家根据以上所有的信息,总结出了一份人体的「氨基酸模式」。如果把人体对色氨酸的需要量定义为 1,计算出其他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就得到了这份「人体氨基酸模式表」。
如果一个食物的氨基酸模式跟人体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代表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程度越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就越高。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精准诠释了什么叫「水桶效应」——想要蛋白质营养价值尽可能高,就像让水桶装尽可能多的水一样,不能有「短板」,也就是说,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必需氨基酸。而一个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完全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板」。用营养学术语说,这叫「第一限制氨基酸」,它的多少直接定义了蛋白质质量。
所以,我们评价一个蛋白质的质量高低时,我们往往会考量这些因素:
如果某个蛋白质缺少某种必需氨基酸,那我们如果只吃这种蛋白质,是无法满足人体需要的,长期必然会营养不良。这种蛋白质我们把它称为「不完全蛋白」。
胶原蛋白就是这样一种不完全蛋白,它里面完全不含「色氨酸」这种必需氨基酸,因此营养价值很低。说花胶、阿胶之类的补品「富含胶原蛋白」,因此可以美容养颜补身体,这纯粹是忽悠大家不懂营养学。开头第一名的「骆驼掌」,跟凤爪、猪皮一样,主要成分也是胶原蛋白,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质量差,所以并不是很好的蛋白来源。
如果某个蛋白质虽然各种氨基酸都有,但有几种含量特别低,没法满足身体需要,那我们称为「半完全蛋白」。
大部分植物蛋白都是「半完全蛋白」,比如小麦蛋白、大米蛋白、豌豆蛋白等。它们通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含量比较少,成了「限制氨基酸」。燕窝的主要成分——粘蛋白也是半完全蛋白,因为色氨酸含量非常少。这个我在「燕窝智商税」那篇回答中已经详细说过。
而如果各种必需氨基酸都有,组成比例也合理,这样的蛋白质就是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蛋白质,我们称为「完全蛋白」,比如鸡蛋、牛奶、大豆、瘦肉中的蛋白,都属于完全蛋白。这些食物就是我们理想的补充蛋白质的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各种植物中的蛋白质搭配食用,让它们各自的「长板」弥补别的蛋白质的「短板」,是可以使总的蛋白质质量提高的。比如美国某植物肉厂商的产品使用了豌豆蛋白、大米蛋白、绿豆蛋白这三种不同的植物蛋白,单拎任何一个出来都是「半完全蛋白」,但按照适当比例组合到一起,总体就成了「完全蛋白」。这就是传说中的「氨基酸互补作用」。
因此,即使对于严格素食者来说,只要食物搭配丰富合理,依然可以保证蛋白质的营养。
https://zhuanlan.zhihu.com/p/94058083
回到最开始的地方:
在 @程序员伯恩 整理的表上,我们为啥完全没有看到传统意义上,营养师让大家吃的高蛋白食物呢?
很简单,这是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大部分食物水分含量都很高,因此蛋白含量相对就少了。这个表上的很多食物都是干制的食物,由于水分去除了,蛋白质就相当于被「浓缩」了,当然含量比较高了。
但这些干制食物我们当然没法一下子吃很多,有些还需要复水才能食用。因此对于指导膳食的借鉴意义不是很大。
那这张表上为啥味精属于高蛋白食物呢?
同样很简单: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除了钠元素之外,谷氨酸本身是氨基酸的一种,因此在表格制定的时候,这部分就被归入蛋白质大类里面去了。
可是,谷氨酸本身不属于必需氨基酸,我们说「水桶效应」是看必需氨基酸的木板有多长,味精倒好了,所有木板长度都是零,只剩一个桶底了,这样的「桶」能够装的水量当然也是零了——想靠味精补蛋白质根本不可能,还是用它来增加鲜味更靠谱。
Source: 知乎日报 | 25 Jan 2021 | 12:07 pm(NZT)
1.战斗暴龙兽的介绍(1)战斗暴龙兽的诞生
最近,《数码宝贝》2020 重启版第 30 集中,亚古兽终于完成了自己的首次究极进化,此次登场的战斗暴龙兽完不同于以前,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十分强悍,对敌人的碾压以及技能的夸张程度让人怀疑其实力是否超过了奥米加兽。
关于重启版战斗暴龙兽的分析放到后面在说,今天就借新版战暴来谈一谈《数码宝贝》系列中,人气极高的战斗暴龙兽这一角色。
战斗暴龙兽,日文名称为ウォーグレイモン,英文名场 War Greymon,其原始形象是由万代开发火山太田老师设计,最终定稿版的设计是由数码兽系列主设计师渡边健史老师完成的,原稿与定稿版最大的差异就是背后的勇者之盾。
草图下方的介绍中,还曾介绍到,战斗暴龙兽手中的恐龙克星不是爪子而是一把剑,不过这个原案虽然被废弃掉,但是最终应用到了亚种胜利暴龙兽身上,也算传承了下来。
(2)战斗暴龙兽的设定
战斗暴龙兽为疫苗种,龙人型究极体数码兽,其背负的勇者之盾刻有勇气徽章,可与钢铁加鲁鲁兽合体进化为奥米加兽,设定资料为最强龙战士,双臂装备的利爪ドラモンキラー(恐龙克星)是龙系数码兽的克星,同时也会对自己造成威胁,绝招是以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盖亚命名的 Gaia Force,盖亚能量炮。
超金属「クロンデジゾイド」の鎧を身にまとった最強の竜戦士であり、グレイモン系デジモンの究極形態である。グレイモン系デジモンに見られた巨大な姿とは違い、人型の形態をしているが、スピード、パワーとも飛躍的に向上しており、完全体デジモンの攻撃程度では倒すことは不可能だろう。両腕に装備している「ドラモンキラー」はドラモン系デジモンには絶大な威力を発揮するが、同時に自らを危険にさらしてしまう諸刃の剣でもある。また、背中に装備している外殻を1つに合わせると最強硬度の盾「ブレイブシールド」になる。歴戦の強者の中でも真の勇者が自らの使命に目覚めたときウォーグレイモンに進化すると言われている。必殺技は大気中に存在する、全てのエネルギーを1点に集中させて放つ、超高密度の高熱エネルギー弾『ガイアフォース』。
战斗暴龙兽依然有 X 抗体,及多个亚种与变种:
战斗暴龙兽:
黑暗战斗暴龙兽:
战斗暴龙兽 X:
黑暗战斗暴龙兽 X:
胜利暴龙兽:
电光暴龙兽:
凯王兽:
这些亚种或变种皆为龙人型暴龙兽,我们都可以从头部看到战斗暴龙兽的影子,第五部里的闪光暴龙兽与第四部里的凯撒暴龙兽虽然也为暴龙兽顶点,但一个为光龙型,一个为龙战士型,并不归属于战斗暴龙兽的亚种或者变种。
我们接下来会谈到战斗暴龙兽本尊与其他形态在动画作品与漫画作品中的出场表现。
2.系列作品中的战暴与其亚种(1)大冒险系列第一部中的战斗暴龙兽
战斗暴龙兽作为《数码宝贝》大冒险系列中八神太一的搭档,可谓是大冒险系列的头号数码兽男主,其首次登场于第 39 集,太一被天女兽的光明之箭命中而诞生究极进化力量,亚古兽一跃究极进化为战斗暴龙兽,与加布兽究极进化成为的钢铁加鲁鲁兽共同对抗究极吸血魔兽。
打败吸血魔兽之后,孩子们重回数码世界,战斗暴龙兽被小丑皇一击秒掉,让我们知道,虽然同为究极体,但是战斗暴龙兽的进化程度还不够厉害,但在对抗四天王冒险的过程中,战暴的实力与经验也是在逐步成长与增强的。
在对战钢铁海龙兽一役中,光子郎用数据分析出恐龙克星对龙系数码兽极其有效,当然亚古兽也重新补充了体力,墙都不扶我就服它。
随后战斗暴龙兽就用以恐龙克星为主体的战斗龙卷风战胜了黑暗四天王之一的钢铁海龙兽,这次战斗除了巨鲸兽从旁边辅助以外,是战暴的个人秀。
接下来战暴在八神嘉儿及鼻涕兽的勇气加持下,同样用恐龙克星打败黑暗四天王之一的机械邪龙兽,可谓走向龙生巅峰。
再往后战暴更多是参与团队作战,再无个人秀,在此要提一点,与启示录兽战斗时,大家注意此时战暴与太一的体型差距,这是细节 1。
接下来,战暴的登场便是在《我们的战争游戏》中了,这部剧场版是真的经典,我们看到了很多在 TV 版中见不到的战斗细节,首先 TV 版中甚至会让人有一种恐龙克星是与战暴一体的错觉,但剧场版明确了恐龙克星作为一种工具和武器的体现,可以被迪亚波罗兽给打碎,而战暴少见的丢掉恐龙克星,直接用拳头去击打敌人,这是在 TV 版中所看不到的。
第二幕中,战暴恐龙克星被打碎的情况下,单手扔出能量球,这种高类人化,导致我都怀疑在看《龙珠》了。
接着就是又要提到的体型问题了,此时太一与战暴的体型比,十分接近与启示录兽一战中的体型比,这是细节 2。
随后,细节 3来了,随着战暴要与钢狼合体,数据量快速增值,其体型也变得越来越大,最终两者融合为新的战士奥米加兽。
战暴在大冒险 1 中的作用除了天使兽与神天外属于独一份,比同为究极体的钢铁加鲁鲁要出色的多,随后在大冒险 2 中,它的亚种,有着更为精彩的表现。
(2)大冒险系列第二部中的黑暗战斗暴龙兽
黑暗战斗暴龙兽是亚基利兽用 100 根黑暗之塔创造出来的数码宝贝,拥有匹敌战斗暴龙兽的实力,
黑战诞生之后,便可脱离亚基利兽的控制,他为追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而追寻强者展开战斗,前一秒他还可以大开杀戒,后一秒就会为了保护一朵花而被敌人践踏。他羡慕那些有生命却不用烦恼的存在,他一直在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当黑战与青龙兽交谈后,从异世界回来,与战暴的一场大战,堪称数码版的真假美猴王。
接着帝皇龙甲兽加入战斗,战胜了黑战,黑战与亚古兽,V 仔兽,虫虫兽进行了一番关于人生意义的长谈,决定要好好体验一下这种活下去就是生命意义的不像样的生活,并承认了自己已经战败。
最后黑战为了保护火田伊织的爷爷被吸血魔兽打成重伤,用自己残缺的躯体封印了光丘通往数码世界的大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黑战的一生充满了孤胆英雄的悲剧宿命感,从质疑到迷惑到找寻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再到舍生取义,作为一个中期 BOSS,可谓是二代中最出彩的数码兽角色。
(3)后续系列作品中登场的战斗暴龙兽及亚种
自此 TV 版中所有关于战斗暴龙兽及其亚种的登场皆已完成。
除了 TV 版外,战暴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不俗的表现。
在后续的战斗中,你就明白盖亚能量炮为何起名为盖亚了,双手插入岩石,将岩浆能量汇集为能量球,借助了大地之力形成攻击,真正意义的盖亚能量炮。
胜利暴龙兽在这部漫画中被设定为调停者,与四圣兽,释迦兽一样都是无限接近于神的数码兽,并且具有可以抑制世界树的力量。
在结尾,胜利暴龙兽击败了凌驾于世界树的 NEO,此作为滨崎达也连载于集英社 V-Jump 上的作品,NEO 虽未被官方认可,但由此可见胜利暴龙兽逼格之高,直奔皇家骑士。
防御工具勇气之盾也不像附在手臂上的工具,而是完全浮空的状态,这部分应该是参考了当年火山太田没有盾的原型人物设定,将勇气之盾完全脱离开来,但这样的分离设计,让战斗暴龙兽看起来更加的霸气。
绝技盖亚能量炮与初代版完全不是一个量级,这是孙悟空在放元气弹吧,爆炸的效果和核弹一样,对敌人的毁灭属于碾压级的,与前作战暴的初登场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完全不一样。
最新更新的第 31 集新生黑暗千年兽中,复现了《我们的战争游戏》中单手掷出盖亚能量炮的技能,这样可以有效的将杀伤力控制在小范围内,避免扩大损坏。
3.战斗暴龙兽的评价
综合评价战斗暴龙兽的话,他应该是优雅的龙战士,钢铁与火焰的完美融合。他作为数码系列中最亮的一个设定,也是预算不足的前提下,唯二保留下来的究极体进化兽,而几乎能够作为数码宝贝最具有标志性的数码兽之一,其形象的设计,性格的设计,技能的设计都十分前卫,让人印象深刻。
勇气,是人类的赞歌,战暴作为类人型数码兽,勇气徽章持有者八神太一的搭档,一人一兽共同演绎了勇气的赞歌,不过随着设定的变多,内容的丰富,尤其是奥米加兽的诞生,作为奥米加兽登场前的一个过渡,战暴就越来越沦为一个跳板角色,但是在新作中,尤其是奥米加兽先登场的情况下,战暴在中期的登场又能够如此夺目,制作组实在是用心了。
数码兽系列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1000 多个数码兽角色,战斗暴龙兽的人气投票能够 PK 掉包括皇家骑士团在内的人气数码兽,保持在前 2 位,足以见到这个角色深入人心的程度。
不管系列作品如何去发展,成功的形象总是能够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第一印象,战斗暴龙兽,或许就是数码宝贝系列的那个第一位男神。
参考资料:
2.「超进化魂」商品化纪念特别对谈!!角铜博之×渡边健史×火山太田
Source: 知乎日报 | 25 Jan 2021 | 12:06 pm(NZT)
有一种国内几乎人人都见过,吃过的东西,至今没有彻底弄清它的情况——海带。
首先,海带不是植物。
科学家在很久之前就发现海带和植物完全不同。从基因溯源,我们现在大概推断出,真核生物先内共生有氧呼吸细菌形成线粒体,再出现的细胞核。之后,动植物的祖先就分家了,我们大致分为单鞭毛生物和双鞭毛生物。单鞭毛生物演化出了动物,真菌以及一些单细胞真核生物。比如人类就属于单鞭毛生物,后鞭毛生物。双鞭毛生物则演化成了植物。植物的祖先内共生了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蓝细菌,演化为了叶绿体。
举个例子,动物和真菌都用糖原储存能量,而植物用淀粉。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和昆虫外骨骼中,而植物则使用纤维素。但并不是所有生物都能这样简单分类。
随着生物技术的成熟,我们发现海带虽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结构也比较像植物,但是,它是一种单鞭毛生物。而海带的叶绿体是一个内共生的植物细胞,细胞核已经退化,所以海带的叶绿体有四层膜。从里到外依次是,蓝细菌的细胞膜,植物细胞内部的膜,植物的细胞膜,海带细胞内部的膜。海带是一个,单鞭毛生物共生双鞭毛生物的存在。真核生物中有大量这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存在,于是海带被扔到一个叫 sar 超类群生物的分类里。当然,这种只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方式,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全部认可。也就是说,人们还没在海带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海带并不是植物。
Source: 知乎日报 | 25 Jan 2021 | 12:06 pm(NZT)
波普艺术 Pop Art X 时尚
自波普艺术(Pop Art)在 50 年代出现以来,它就一直与时尚界并驾齐驱。波普艺术与精英主义价值观和自我反思的表现主义运动背道而驰,它接受了平凡的生活经历,介绍了大众文化,并将艺术带给了新一代的美国人,后者开始体验后福利时代消费者天堂的所有好处。波普艺术采用从广告到其他平庸物品的熟悉的大众文化意象,将其包装成耸人听闻的大胆色彩组合。 Richard Hamilton ,是波普艺术的先驱者之一,过去曾将波普艺术描述为“流行,短暂,可扩展,低成本,批量生产,年轻,机智,性感,迷人,大生意”。波普艺术的所有这些特征与消费主义文化和时尚界共享,这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不久之后,波普艺术与时尚融合。流行艺术家介绍了明亮的色彩调色板和印刷定义形式,这些样式在当时和以后被许多设计师用作灵感。
多年来, Jeremy Scott , Jean Charles De Castelbajac , Charlotte Olympia , Versace 甚至 Nike 等设计师都向流行音乐大师致敬。 Roy Lichtenstein 的作品显然是 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 的 2012 年秋季系列的主要灵感(下)。这位设计师以其与艺术有关的作品而著称,这些作品都描绘了 Andy Warhol 以及许多其他现代艺术家的作品。
时装先驱 Gianni Versace 既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主题(紧随其后),又是第一批将艺术真正融入高级时装的设计师之一。
与时装屋的阴谋自然相符,从《 Vogue》到《 Elle》,《尼龙》到《 L'Officiel》以及《 Interview》(安迪·沃霍尔自己的杂志),这些年来也有无数流行灵感的时尚社论!尽管每个人都受到大师的标志性作品的巨大影响,但现代社论总是给人以最新,新鲜的印象。
波普 x 时尚代表人物 1: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可能是第一个成为时尚界有影响力人物的主要波普艺术偶像。他的职业生涯始于时装插画师,曾为《Glamour》,《Mademoiselle》乃至《Vogue》等杂志工作。他还是最早将自己的艺术变成时尚作品的艺术家之一。就像六十年代的流行艺术正在转向大众文化一样,一旦具有大量生产商品的时装行业进入现场,高级时装和精英人士的生活就会受到挑战。六十年代, Andy Warhol 开始在纸质服装上印刷他的艺术设计,这在当时是一种新颖。这些服装解决了消费品的一次性使用的想法,从而抓住了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精髓。六十年代最知名的纸质连衣裙可能是 Souper Dress,这是 Andy Warhol 的坎贝尔(Campbell)的汤罐印花图案。尽管当时它们是专有的,但它们似乎出现了坎贝尔(Campbell)不久就开发出的这些产品的全线产品,从而制造了 Souper Dresses。在六十年代,以波普艺术为灵感的纸质连衣裙成为时尚界的主流服装,即使到现在,它们已完全从市场上消失了,它们仍在激发着当代 服装设计师的灵感。
从 60 年代开始,流行艺术与时尚产业之间的这种联结就开始发展,此后一直没有受到干扰。十年的社会背景再次决定了这种特殊联结的未来。在战争和紧缩时期,衣服的设计更加实用和统一。战后的繁荣改变了这一点,新的时尚产品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波普艺术在主流观众中越来越流行,设计师将这一新运动视为潜在的灵感来源。此外,在六十年代,时装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同一圈子中相互影响,互相影响,并成为同一共享文化的一部分。例如, Yves Saint Laurent 是最早将艺术品转变为服装设计并全面探索波普艺术的设计师之一。并非偶然, Andy Warhol 还在他的四面板丝印版中对他进行了描绘。
当我们谈论那些对时装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艺术家时,我们需要再次提及 Andy Warhol ,因为他绝对是时尚界最受关注的艺术家之一。上世纪 90 年代, Gianni Versace 将 Marilyn Monroe 印花用于他的着装设计。 Christian Dior 发布了灵感来自 Andy Warhol 的鞋履草图的系列, 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 展示了印有画家肖像的服装。
波普 x 时尚代表人物 2: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看到他的作品的时候,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想起 Andy Warhol,同属于波普艺术家,但是他却比 Andy Warhol 多了几分随和以及迷人的个性。他自嘲道自己会是一个更有趣的人。其实有趣不有趣,作品就可以看出来了,他笔下那些吸引力十足的连载漫画,不知俘获了多少年轻人的心。
Roy Lichtenstein 的作品是设计师和品牌的灵感之源。Iceberg 和 Lisa Perry 系列中包括以 Roy Lichtenstein 作品为特色的服装,并且该艺术家受到 Nike , Vans 和 Converse 等鞋类品牌的青睐。
波普 x 时尚代表人物 3:凯斯·哈林 (Keith Haring)
与 Andy Warhol、Roy Lichtenstein 并称为波普艺术三巨头的 Keith Haring 便是代表之一。最初他的涂鸦作品就是在地铁上被公众所关注。
巴黎百货公司 Colette 曾经开设了一家快闪店,里面装满了在 Keith Haring 的影响下创造的所有东西。该系列中有大胆的作品,包括 T 恤,配饰,甚至还有滑板。 Vivienne Westwood 是这位艺术家的忠实拥护者,他的涂鸦作品印在每件作品上,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系列。鞋设计师 Nicholas Kirkwood 也根据 Keith Haring 的著名人物创作了独特的鞋系列,而 Adidas , Reebok 甚至 Tommy Hilfiger 都用他的艺术品装饰了鞋。
波普艺术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时尚,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著名的波普艺术家的作品即使在这段时间之后仍继续如此。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看到艺术家担当设计师的角色并直接与世界著名的时装品牌合作就变得不寻常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可能是日本当代著名画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他最近与众多品牌和个人合作。今年,他充满活力的波普艺术设计成为 Vans 特别系列的一部分巴黎时装周上展示的套穿式鞋。村上隆还曾与 Marc Jacobs 合作,当时他是 Louis Vuitton 的创意总监。在艺术家与时装界之间进行合作的例子很多,甚至像 Damien Hirst 和 Jeff Koons 这样的当代巨星对时尚界也不陌生。早在 2012 年,Damien Hirst 为 Alexander McQueen 创建了限量版的骷髅头围巾,而 Jeff Koons 去年与 H&M 合作,制作了一款价格合理的手提包,上面戴有他的招牌气球狗。当我们谈论超级巨星时,我们只提到艺术指导 Givenchy 时装秀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从第一款坎贝尔(Campbell)的汤裙到 2014 年 Jeremy Scott 庆祝消费主义的 Moschino 系列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波普艺术在时尚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无论是依靠波普艺术思想还是直接从波普艺术形象中汲取灵感,当代服装设计师们都将继续回归这一艺术运动。
Source: 知乎日报 | 25 Jan 2021 | 12:06 pm(NZT)
你这个想法很好,吃简单烹饪的食物也是我本人提倡的(我吃烧烤的时候除外),现代人很忙,现代人吃得很不健康,所以学会快速简单的烹饪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日常饮食,非常有助益。
这里给你一些建议和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你简单省时烹饪的同时兼顾营养。
一、食材选择
总原则:选择多种食材,新鲜的食材,合理储存食材。
多种不同种类的食物是保证膳食均衡的基础,一般我们营养师会建议一天吃 12 种以上不同种类食物,一周吃 25 种以上不同种类的食物。
看你的描述,如果你早餐只吃鸡蛋,正餐只吃土豆,这是非常单一的吃法,你要吃更多种食物才行。
买菜和储存:
①青菜叶菜类尽量当天买当天用,保证新鲜。
②瓜果根茎类可以适当放几天,最好冷藏保存。
③鸡蛋牛奶等可以长期储备的食物是常备的,我家里随时都有牛奶,冰箱常备鸡蛋。
④肉类和淀粉类食物,合理冷冻并不会导致值得介意的营养损失。我们这种人基本上都懒得买菜,所以能久放的食材我们就冻一些,我冰箱冷冻层里的常客有虾仁、切好的鱼块鱼片、牛肉牛排、鸡胸鸡腿、鸭胸鸭腿、整鸡整鸭、冷冻豌豆、冷冻土豆、冷冻玉米。
新鲜肉类放冷冻室通常可以保存 3-4 个月,包装好的或者大块的甚至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当然我们没必要存放这么久,只是告诉你,冷冻一些优质蛋白质和速冻的蔬菜很方便,营养上也没有什么问题。
⑤干杂调料类可以多备一些,油盐酱醋调味料一大堆,辣椒粉花椒粉孜然粉黑胡椒十三香,哪怕吃一个月水煮菜我都可以让味道不重复。还有什么香菇木耳虾皮,茶树菇虫草菇,各种全谷物杂豆什么的,藜麦玉米扁豆绿豆黑豆。
营养搭配基本原则:
不说太复杂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保证你每顿饭都有优质碳水、优质蛋白质、新鲜蔬菜这三样东西。
优质碳水(主食):好的主食,提供能量的同时升血糖的速度不要太高,还要有多种营养物质,比如膳食纤维、维生素 B,矿物质等。薯类、全谷物、杂豆类就是很好的主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粗粮。一些淀粉类蔬菜也可以替代主食,比如莲藕。白米白面等细粮升糖指数太高,营养单一,但是口感好,消化简单,建议粗细搭配来吃。
优质蛋白质:一般来说,动物食品里的蛋白质大多都是优质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适合人体需求。奶蛋鱼肉、大豆,都是优质蛋白。
新鲜蔬菜:一天最好要吃 500 克左右的新鲜蔬菜,最好选择深绿色叶菜和彩色的各类蔬菜。
比如土豆 + 鸡蛋 + 西兰花的组合,就是碳水 + 蛋白质 + 蔬菜,
二、烹饪方式:
烹饪方式简单点,烹饪时间缩短点。
我最喜欢的烹饪方式是水煮、蒸、微波、简单的炒和焖烧。微波炉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厨房电器。
重点介绍我的微波炉煮菜大法——基本操作就是什么东西往微波炉一丢,弄熟后拿出来调味吃。
以土豆 + 鸡蛋 + 西兰花举例,
土豆可以带皮水煮或者直接用微波炉打熟,用微波炉的话切块会更快。5 分钟。
鸡蛋可以水煮也可以煎或者用微波炉做个鸡蛋羹。5 分钟。
西兰花切块白灼或者微波炉煮熟。3 分钟。
全程不用 15 分钟,还包括了你在旁边等微波炉玩手机的时间。
调味可以蘸酱油或者辣椒黑胡椒盐随你喜欢。
感觉很清淡对不对?就相当于所有食材煮熟后调个味啊。
其实大部分食物,简单的蒸煮熟后加调料都很好吃的。你们不信试试看,如果觉得不好吃,肯定是你调味不对或者平时吃得太重口了,饮食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再举个例子,健身者最爱的红薯和鸡胸。
一个中等大小的红薯,洗干净丢进微波炉,5 分钟。
一块鸡胸,还是丢进微波炉,大概八成熟,3 分钟。
鸡胸拿出来,放平底锅上,撒盐、黑胡椒,煎到两面金黄喷喷香。2 分钟。
最基本的一餐就好了,就这两样东西凑合凑合也够了。
你问我蔬菜呢不是说还要蔬菜吗?
对,一天要吃蔬菜 500 克才好,但是这顿不吃你放到下顿吃也可以的,可以稍微灵活一点。
你问我不是说一天要吃够 12 种食物吗怎么一顿就吃三四种呢,没错,你还可以加餐啊,吃零食啊没问题的。
比如我上午吃一小把坚果,下午喝杯奶茶(谁说奶茶不算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呢我喝纯牛奶做的奶茶呀),晚上饿了我再吃点水果,有零食吃的日子美滋滋。
我也不全都用微波炉的,不粘炒锅和铸铁汤锅也是我常用的。
比如我用很中式传统的做法,煮个番茄煎蛋面,鸡蛋和番茄炒一炒,加水,加面,加青菜,煮熟,好了,用得着 15 分钟吗?
番茄煎蛋汤面,还是营养美味又简单的一餐。
下面开始上图,让我看看手机里有哪些图片。
↓十分钟中式沙拉
玉米剥粒,四季豆切段,蘑菇切块,全部放进同一个碗里,用微波炉打熟。鸡胸也可以放进去一起打熟。然后拿出来,把鸡胸撕碎,再切两个圣女果,淋上一勺酱油一勺醋一勺红油。
就可以了。
简不简单你说,好看又营养,而且这个真的很好吃,你可以替换成其他你喜欢的蔬菜,记住我们的总原则,有碳水有肉有蔬菜。
↓鱼块 + 土豆泥 + 空心菜
鱼块是冻在冰箱里的,拿出来盐煎 2-3 分钟,香死了,空心菜蒜炒,少放油,土豆微波炉煮熟后压成泥,这一顿也是 10 分钟之内吧!
↓鸡胸蔬菜汤
鸡胸肉切片用淀粉腌一下,
洋葱胡萝卜西芹切丁,放盐炒软后加水煮汤,汤开了把鸡胸肉片丢下去烫熟,好了。
这个汤真的好好吃,清淡但是美味,经典意式蔬菜汤加嫩嫩的鸡胸肉,你必须得试试。
↓牛排水煮蔬菜沙拉
煎牛排比煎鸡胸更简单,冰箱里冷冻的切片牛排,拿出来不解冻直接煎,放一点油就行,撒盐和黑胡椒,3 分钟。
其他蔬菜不用教了吧,微波炉搞定。
微波炉不用买很贵的,买基础款三百块左右的就够用了,我喜欢机械旋钮的,而且我基本上只用最高火。
↓烤各种蔬菜
以前没那么懒的时候,也是喜欢用烤箱的,烤箱也很方便,什么东西切吧切吧拌点调料,丢进烤箱一烤,都很好吃。调料可以放孜然辣椒粉什么的,烧烤味,香喷喷,少放点油就行,也可以加肉一起烤。
↓鸡胸南瓜西兰花
↓南瓜土豆青菜,罐头金枪鱼
罐头食品也是我常吃的,其实很多罐头食品都很健康,罐头金枪鱼是我吃得最多的罐头,家中常备,特别方便,倒出来就可以用,拌沙拉或者做盖饭都可以。每周吃一两次海鱼可以保证 N3 脂肪酸的需求。
↓有时候想吃泡面,也习惯性加很多蔬菜
↓整多了,主食再配几个小芋头或者红薯
你要是觉得这些还不够极简,我还有更简的——吃代餐粉!
对你没看错,我也会吃代餐粉。其实代餐粉之所以叫代餐粉,就是因为可以代替部分正餐呀,不仅仅是有减肥需求的人才能吃代餐粉,像我们这种懒人也可以吃代餐粉,当然顺便还可以控制体重。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懒得吃饭或者忙得没时间吃饭的时候,吃点饼干啃两片面包或者用泡面对付一下,这一顿饭就对付过去了——作为一个营养师,我认真的建议你,如果你用这种方法胡乱对付一餐,你真的不如吃代餐粉。
现在代餐市场良莠不齐,尤其是国内并没有很明确的代餐标准,所以导致很多人听到代餐就觉得是骗人的。但也有一些真正的代餐产品,是针对人体每日所需营养严格设计的,能提供比较全面的营养,可以用来部分代替正餐,比你吃饼干泡面什么的可健康多了。
它的饱腹感很强,可以持续不饿 4-5 个小时,对我来说,当我很忙的时候选择这种代餐,就是最简单的一餐了。
Source: 知乎日报 | 25 Jan 2021 | 12:06 pm(NZT)
看了一圈,我想说不用那么麻烦,这条件可太宽松了:
20 亿也能给你发完喽,期间行政人员不会超过 50 个,只要给个评审 title 各种专家给你免费打工。
以上瞎扯节选自《自「作」自受 | 知乎早报 20210122》,可点击文章标题跳转至知乎 App 查看完整原文。
注:知乎早报每工作日早上 8 点发布,盘点昨夜今晨什么正在火 & 最新鲜的瞎扯。欢迎前往知乎 App 关注「知乎日报」机构号订阅。
Source: 知乎日报 | 25 Jan 2021 | 12:06 pm(NZT)
很多人看到的太空照片是酱婶儿的
实际上哈勃太空望远镜拍出来的是酱紫的
应大家要求,再来一组:
是 NASA 在显摆自己的 ps,哦不,photoshop 的技能么?颜色又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我们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电磁波谱中很有限的一部分,从红到紫,称为“可见光谱”。
目前主流学说认为正常的人眼存在 3 种含有不同感光色素的视锥细胞,分别对短、中、长波敏感,相对应就是大概蓝绿红 3 种颜色,三个颜色通过不同的搭讪组合,构成了人眼所见的色彩。
这就是黑白照片的着色原则。
一个例子
接下来举个例子
上图是人类第一张彩色照片《苏格兰花格呢缎带》(Tartan Ribbon)by 麦克斯韦尔(名字有没有很耳熟?)。
1861 年,他的摄影师托马斯·萨顿对着这条缎带拍摄了三幅同样的照片。然后用三部放映机同时将映像透射到银幕上,每部放映机镜头前都拧上不同颜色的滤镜。
麦克斯韦尔提出用这三种色可以混合出世间的任意一种颜色,他的这个论断在这次放映试验上得到了验证——他得到了一张彩色的图片。
但是有时候在拼的时候人手会抖,就变成了故障艺术的源泉。
太空
哈勃望远镜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即窄带摄影法。它拍照时使用滤镜仅曝光某个窄波段甚至是 H O S 几种元素的宇宙辐射,所以传回的每张照片原始件都是黑白的,然后对几个通道分别添加理论色彩得到最后的彩色照片。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将光分离成长、中、短波,根据它们在可见光谱中的位置,给 3 张照片上色,合成出来就是真实的颜色了。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这张“创世之柱”。1995 年,美国太空总署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在对准 6500 光年以外的天鹰星云,拍下了被命名为“创世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的照片。创世之柱所在的天鹰星云也被称之为“M16 星云”。
20 年后,哈勃太空望远镜再次拍摄创世之柱,这回用的是在 2009 年所安装的新款照相机第三代广域照相机(Wide Field Camera 3)。解析度提升后,捕捉到气体星云的多种颜色、深色宇宙尘微弱的卷鬚,和赭色的象鼻状气体柱。
20 年间,颜色变好看了?然鹅,这不是它的真实色彩图像。
下图左边上方的三张为原始图,左下三张为人工着色图,右侧为人工合成图。
氧元素的窄波大图如下:
那绿红蓝三个颜色是怎么指定的呢?
H 氢和 S 硫在红光可见,O 氧在蓝光可见。
把它们着色再合成,就会得到下面这张图象。
对视觉分析来说不是很有 hao 用 kan,因此科学家们就根据它们的顺序重新分配颜色,氧有最高频率,被指定为蓝色,氢低于氧但高于硫,便以绿色代表,硫以红色代表。
给它们重新上色之后,得到的图像就是像下面这样的了。
哈勃望远镜通过第四代 WFC3 的超宽波长范围、宽视场和高灵敏度的结合来提高其探查和发现能力。 WFC3 的主要优势是它的全色波长探测范围。通过将两个光学 / 紫外线 CCD 与近红外 HgCdTe 阵列相结合,WFC3 能够在 200 至 1700 nm 的整个波长范围内进行直接的高分辨率成像。
比如创世之柱的红外图像看起来就非常不同。尘埃和气体云层挡住了可见光,但是较长波长的可以通过,就显示出了星团。
根据不同频率分配不同颜色,就能创造出不同用途的图像。
总结
天文学家必须选择如何以一种我们可以直接观察的方式来展现这些信息。有时他们会采用三基色自然对应长中短可见波的这种表现形式,有时他们会选择用三个颜色来对应那些看不见的元素,这有助于他们看到物体的不可见特征,例如只能在红外或紫外线下捕获的特征。有时,它们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颜色增强显示图像,可带来许多隐藏的微妙细节。
为了获取更丰富的星空信息,并让人眼更直观的了解和分析各种宇宙天体,哈勃望远镜会使用不同滤镜多次拍摄同一场景的黑白照片,然后后期转化成若干幅图像。每幅都代表着不同原子所发出的辐射。
为了体现出这些照片的不同,人为地给不同元素照片指定三基色标准,将宇宙更不真实的但更美妙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也可以显现出星云不同区域物理性质的不同。因为色彩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绮丽,还揭示出宇宙中我们看不见的部分。
所以天文爱好者不仅仅要学习好物理,PS 也是很重要的。
补充问答
问题一:有知友问,卡萨林式哈勃望远镜的 CCD 成像方式和我们手上的消费级彩色照相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滤镜这么古老的方法?
答:CCD 工作原理差不多,不就是感光成像嘛。但也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如何探测颜色。
CCD 无论是在手机上还是哈勃上,都是只计算处理光的强弱,无法直接探测到色彩。民用相机的 CCD 的原理如上图,通过在每个象素的感应器前方安置一个色彩滤镜来完成这个任务。除了大法外,通常是一半取(人眼额外敏感的)绿色,四分之一取红色,四分之一取蓝色。然后通过各种算法臆测重建图像色彩。这对拍私房拍风景是相当完美了,只要不放大是不会看到偶尔的色彩噪点颗粒的。
但对于天文学家来说,每一个象素都具有潜在的科学价值,一个噪点有时就能毁了整个观测。所以哈勃受用了将所需的单色滤镜置于所有像素感应器前。这样以来,相对于民用数码摄影,精确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数码相机只能捕获到红绿蓝,而哈勃却可以用众多滤镜在不同波段(可见光、红外、紫外...)拍摄。
问题二:色彩有什么用?就为了好看?
答:色彩不仅告诉我们关于温度高低的信息,还可以告诉我们光是在何种介质中穿行,甚至告诉我们观测对象由什么元素或成分组成,特定光会和特定气体一一对应。
但由于全球科学家都在抢着用哈勃,所以用四个以上的滤镜拍摄同一观测目标是很奢侈的也很不常见的行为。
当然,可见光照片的色彩美丽但照片信息确实有限,摄谱仪则能在连续谱线上探查足够多的细节。几乎所有哈勃关于系外行星系统的发现都来自于摄谱仪。
更新问题三:那哈勃的彩照都是与我们实际看到的不一样的么?那宇宙用肉眼看到底是什么样子?
答:哈勃望远镜也通过宽带滤光片曝光,可以得到最接近“真彩色”图像的 HST 近似值,从而将可见光谱很好地切成三个相等的部分。这些切片与我们的眼睛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反应严格匹配。拍出的照片比柯达胶卷更接近肉眼感觉。宽带滤光片包含多条可见光谱,但同时也减少了星云中固有的非可见光颜色,从而降低了对比度。所以当你看到一张照片的颜色相对不那么饱和且柔和的时候,有可能和肉眼接近。
实际上,黑暗的宇宙更接近下图的样子,但要比它暗很多很多。就算你穿越时空来到那些壮美的旋涡星系和色彩斑斓的星云前,你的眼睛依然难以捕捉到这些过暗的倩影。(从地球上看,仙女座有 6 个满月那么大,但你看不到,因为太暗)
当然,如果离特定天体比较近,可以看到它的颜色,是的,它们是有颜色的。
更新问题四:我们在地球用相机加望远镜也能拍出来这样的颜色么?
答:可以。首先,要去买三个窄带滤镜 Ha,OIII,SII,长得就类似下面这样(拒绝推荐具体品牌)
滤镜分别代表氢α,氧 III 和硫 II 原子被激发而发出的光,大部分星云的主要组成元素就是氢原子,所以 Ha 通道会展现出很多星云的细节。OIII 和 SII 也是比较主要的星云发光源。
如果想接近肉眼观察的颜色。那么 Ha 波段做红色通道(通常拍出来就是红的),OIII 波段做绿色通道,SII 作蓝色通道。
但如果想拍出上面那种梦幻般的彩色(被称为哈勃色),可以采用把 SII 作为红色,Ha 作为绿色,OIII 作为蓝色。相较上一种方法合成出的基本都是红红一片的照片,这种方法合成出的星云颜色更炫酷,所以被更广泛使用,但并不贴近星云实际的颜色。
想要贴近实际颜色,可以拍宽带的 RGB 通道,然后再将 Ha(Ha 可以去光污染,提高信噪比从而提升照片质量,当然有时间有钱可以上全三种)窄带通道作为 L(亮度)通道,可得一幅最大还原星云原貌的照片。
如果不拍星云只拍星系的话,那只需用到 LRGB 通道就行,因为星系的光主要是恒星产生的,和星云不同。
更新问题五:哈勃望远镜有多少片滤镜?
光是勃望远镜的第三代广域照相机(WFC3),就有 N 多个滤镜。具体可见下图。UV 段 47 个加一个棱栅,IR 段 14 个加二个棱栅。
欢迎提出好问题。
彩蛋
星云中的动物
本文参考
Extreme star cluster bursts into life in new Hubble image
NASACHINA.cnExtreme star cluster bursts into life in new Hubble imageNASACHINA.cn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The universe through the eyes of Hubble] -Oli Usher and Lars Lindberg Christensen 2014
https://hubblesite.org/resource-gallery/images
注https://hubblesite.org/resource-gallery/images:NASA 的图片不受版权限制,美国联邦版权法拒绝对联邦政府的作品进行版权保护。————NASA Copyright Notification
Source: 知乎日报 | 24 Jan 2021 | 12:08 pm(NZT)
埃及有个非常古早的,从法老时期延续至今的节日:Sham El-Nasim(由科普特语 Ϭⲱⲙ ̀ⲛⲛⲓⲥⲓⲙ而来)。
翻译一下就是:惠风节,又叫闻风节,闻香节,春节,该节日庆祝春天的到来。
但是古埃及时期,这个 sham 不是阿语里「闻,嗅」的意思,而是 shamo,在象型文字里意味着生命复苏,古埃及人认为那是世界开始的头一天。
而后这个词被衍伸,后边添加了 El-Nasim,阿语意为「微风,和风」,因为这个节日往往在东方基督教复活节的第二天,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与外出野餐,温和的气候,春日的清风等有关,因此命名。
所以说这个词,经历了从古埃及象型文字 shamo(生命复苏),到基督教出现以后科普特语的Ϭⲱⲙ ̀ⲛⲛⲓⲥⲓⲙ(Shom Ennisim),再到如今的阿语 Sham El-Nasim(没法打阿语所以这么凑合了,意为闻风)的变迁。
强调一下这个过程旨在说明,埃及文化也并非断层,无非换了种形式存在而已。
以及,惠风节是一个全国性节日,没有宗教背景,不论穆斯林还是基督徒都能参加。
关于这个节日有那么些特色:
1,彩色鸡蛋
现在一说起彩蛋大家只会想到复活节彩蛋。
但是实际上最原始的,在鸡蛋壳上装饰这些起源于非洲,其实迄今你去非洲苏丹等国依然能看到很多彩绘驼鸟蛋工艺品。
而后古埃及,接着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再到欧洲。
西方的复活节彩蛋可以追溯到早期在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上的基督徒,毕竟基督教发源地是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嘛。
综上,按照时间轴,咋算都是惠风节的彩蛋习俗在前,也是相对初始版本,西方复活节大概率吸取了这点,把它变成了宗教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如何,这俩节日里鸡蛋都象征了生命的诞生。
在埃及的话,往往俩节日连着一起过。
2,吃咸鱼
因为古埃及人认为生命是从水里创造的,即[水是生命的起源],然后他们把尼罗河看得非常重要,那么来自水里的鱼就成了节日特色食物。
惠风节的咸鱼主要有三种:runja 和 fesikh 和 muluha。
Runja 就是鲱鱼,做暗黑罐头的那个,多进口。
Muluha 也叫海狗鱼,产自阿斯旺。
Fesikh 是最有名的一种,也叫埃及咸鱼,是采用红海地中海一带的鲻鱼等鱼类盐渍发酵而成的传统鱼类产品。
但是这种古法做咸鱼很容易在发酵过程中变质腐败,然后人们很容易吃中毒,所以说咸鱼也是不能乱吃的。
古代埃及法老被认为是第一个吃 fesikh 的人,法老们在建造金字塔之前先食用它,并认为这能赋予他们力量和能量。
随后吃 fesikh 就变成惠风节的习俗之一了。
3,关于洋葱
至少从第六王朝开始,洋葱就变成了古埃及人在惠风节最喜爱的食物之一。
就说法老有个最疼爱的小王子,有朝一日生病了,身体虚弱且没法活动,终日卧床不起。
这使得法老也常年心情不佳,无心参加任何节日。
城里的孩子们听闻此事,在全国各处供奉神灵,为小王子祈福。
某次国王招见了一个阿蒙神的大祭司,祭司说,年轻的王子是被邪灵控制了,他命令牧师在日落的时候把洋葱放在小王子的枕头下,早晨则把洋葱劈开放在王子的鼻子下让他闻,同时把洋葱挂在床头,房间门上和宫殿的门上,用来驱邪。
很快小王子就彻底恢复了健康,于是国王准备举行一个盛大的喜宴,让全城的孩子们都来参加。
碰巧,惠风节就在小王子康复的后几天到来,于是喜宴就设在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门口挂了洋葱,人们把洋葱和 fesikh 和彩蛋放在同一张桌子上,祝贺小王子和许许多多的孩子们健康快乐。
5,生菜,绿色鹰嘴豆和采风
生菜是预示春季到来的植物之一。
古埃及人认为生菜是敏神的神圣植物,敏神是繁殖和受精之神,所以敏神脚下往往画着生菜,他的雕塑下也长满了生菜,人们也会给他供奉一堆生菜.........毕竟(抹了荷鲁斯精子的)生菜被疯狂的赛特吃掉了。
总之,生菜在古埃及人心目中是一种对男人女人都很补的植物。
请注意,古埃及包括现埃及的是生菜,不是莴笋。
生菜和莴笋都属于莴苣的一种,前者吃叶,后者吃茎,不少人错误的以为埃及神话包括惠风节习俗里提到是莴笋,甚至还表示莴笋茎的形状像男性生殖器,还会流出白色的汁液等等..........想多了,埃及的那是生菜!埃及本土没有莴笋!
哦对了,古埃及那会儿还是毒莴苣,吃了据说有利于勃起,还有白色汁液,能当毒品和催眠药使,是现在生菜的鼻祖。
惠风节常吃的也有绿鹰嘴豆,这种豆子因为长得像荷鲁斯的脑袋而得名。
古埃及人认为鹰嘴豆果实成熟饱满,是春天来临的宣言。
除了吃以外,人们也会拿绿鹰嘴豆做手串,或者装饰墙壁和窗户。
此外,埃及人常常会选择在节日里外出野餐采风,一家人聚在草地上,感受春天的气息。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冷门,因为最近太咸鱼了由此想到埃及吃了要中毒的咸鱼然后想到了这个节日 orz........
参考资料:
Source: 知乎日报 | 24 Jan 2021 | 12:07 pm(NZT)
一次性打火机。
价格 1-2 元。批发 2-5 毛。
一次性打火机是一个小型的压力容器。内部装得是 0.25Mpa 左右的液体丁烷。
打火利用的是压电陶瓷 可以产生 6000V 左右的压差 输出几微安的电流。
防风的打火机外焰可以达到接近 1300 度左右的温度。类似的丁烷喷枪可以融化铜。
如果完全拆解一个一次性打火机(包括压电打火器) 大约有 20 个左右的零件。
涉及到注塑、冲压、折弯、弹簧成型、电镀、喷涂、超声波焊接、烧结、橡胶热成型、塑料拉伸、胶粘等十来个不同的工艺涉及到几十种不同的设备。
而一次性打火机的设计也是非常可圈可点的。
使用简单。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使用。
性能可靠。正常的使用情况下基本都能点着。
寿命够长。如果不是摔、晒、敲、洗,很少见到有人可以把一次性打火机的气用完。
输出可调。火焰长度可以从不到一公分延伸到十几公分……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这个设计几乎满足了所有需求。
它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液气相变、气体扩散、燃烧条件、火焰控制、打火强度等等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计算。
而它只卖一块钱。
如果只是说到这里,一次性打火机虽然已经体现出了非常强大的性价比,但是还不足以体现它的强势。
你们有在国外买过一次性打火机么?价格大约都在 1 美金上下。而在国内仅仅只需要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的价钱。
这是个什么概念?一次性打火机和其它东西不太类似,绝大部分国内特别便宜的产品都是因为国外需求不高,人力需求特别大,或者有「知识产权」的问题,例如老干妈、纺织品和「劳力士手表」、「巴宝莉围巾」等。而打火机绝对不是。全球烟民大把,谁不需要用打火机呢?
生产一次性打火机所需要的人力也并不是特别多。否则按照这两年的工价趋势和材料成本,打火机早就该涨价了。
那为什么它这么便宜……
因为这玩意的生产是有技术的。这个技术不是汽车工业的高自动化率和精密,也不是微电子行业的进一步集成,而是叫做「够用就好」。
不信的话,有一定生产制造经验和机械知识的朋友,麻烦您自己拆个打火机,列个简单的 BOM,告诉我,即使以 1 元的成本,你能生产一个打火机么?
如果是有机械和生产采购知识的朋友应该已经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没有的朋友,让我来简单解释一下。
你们心中的技术实力往往都是洁净的车间,全自动的设备,云山雾罩的 CAD 界面。所以你们大概会认为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小工厂们,都很 low。
可是这个「够用就好」却是中国制造业崛起过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实力的体现。
比如一个塑料模具,一开一合生产出几个产品。产品可能区区几毛钱,但是这个模具要好几万。
珠三角的企业早年间都是依托日资、港资、台资的技术发家,技术很不错,他们的模具往往都是按照 10w 开合以上的寿命来制造,甚至可以做到 100w 次。当你有非常大量的订单的时候,或者你有非常高的利润的时候,这非常好。连续的生产可以有效的保证品质的稳定以及成本的低廉。
可是如果你只有 5000 个的订单的时候呢?你就发愁了。3w 的模具成本摊到 10w pcs 的订单里面,每件仅仅只有 0.3 的成本。摊到 5000 pcs 里呢?6 元。这远远超出了材料和人工成本,瞬间把产品的成本提升了十倍。
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做一个 5000 次左右寿命的模具呢?」 模具的寿命,如果按照课本上照本宣科的选材制造,寿命不会低于 5w 次的。那么怎么办呢?
长三角的师傅们和珠三角的不同,他们往往是从老上海一辈传下来的老企业,他们可能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认知不足,但是他们对于传统的材料和结构则是有了很高的认识。把握住几个关键点,其余的地方用廉价的材料代替,「够用就好」,模具同样可以生产出能够使用,符合标准的产品。而这种模具让珠三角的师傅看到基本都认不出那是个模具。这就完美解决了只有 5000pcs 订单的问题。
回到一次性打火机上来。国产的一次性打火机的质量其实只能说是一般,相比国外标准的打火机,它没有厚实的外壳。但是它能用,够用。这就够了。它这个逆天的价格,来自于针对每一个零件的深刻理解,把能省的部分都省去了,却依然保证其功能性与可靠性。这样的经验不仅仅书上找不到,就算是行业内的人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理解的。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最强的技术,「够用就好」。而一次性打火机恰恰是这一个技术实力的最直接体现。它能打火 3000 次,能持续点燃 2 分钟,而最重要的是,它只要一块钱。
意大利的跑车闻名世界,技术水平毋庸置疑。但相比之下霸占世界的是造买菜车的大众丰田。大众的甲壳虫恰恰好就是最典型的「够用就好」的产品。
中国最出名的车是什么?五菱宏光。相比之下它没有 BYD 的电动技术,没有长城的大气外形,没有贾老板的霸气 PPT,但是它毋庸置疑是中国普通家庭最适合的车,能买菜能拉货能载人,不容易坏,好修。
能够把产品的品质做到客户的预期以上一点,而价格降到客户的预期之下,还保证一定的利润,这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中国这些年来成为制造业大国,人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没有技术含量,完全是依靠人力成本生吃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这是不妥的。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这种「够用就好」的经验累积,将产品的成本降到了一定水平以下,成功实现了推广与普及,这绝对是有着极高技术含量的。成为世界工厂不是什么坏事,美国也是在仿制与大规模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世界的话语权,从而支持它打赢了二战,在近百年来的历史舞台上屹立不倒。
中国的企业若都能把一次性打火机这样的产品做好,那该多好啊。
Source: 知乎日报 | 24 Jan 2021 | 12:07 pm(NZT)
我家宝宝 21 个月了。现在遇到不顺心不顺意的事情首先会自己表达出来(语言或手势,或者哼哼唧唧),偶尔才会哭闹(比如过点儿了没及时睡觉,困了又马上睡不着,就会找茬哭闹一小会,其他时间基本不闹)。
之前在 18 个月左右确实出现过题主类似的情况,大概有几个原因:
具体的引导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类,合理的,那就尽量满足。比如基本吃喝拉撒(吃糖喝饮料的要求属于不合理了,对玩具的好奇心等;
第二类,阶段性的一过性的,只要不过分就不要太管制,满足就可以了,给她满足感和安全感。比如这段时间孩子秩序感爆棚,衣服一定要自己选,妈妈的手机衣物等别人一定不能碰,玩具一定要先玩这个后玩那个,等等;
第三类,不合理的,原则性问题,那就「温柔而坚定」的拒绝,但要在拒绝的同时对她表示共情,并尝试讲解规则(别管她马上能不能听得懂),平静的看着孩子的反应。允许她在感到失望和失落的时候有情绪反应,但是并不因为她的哭闹而去满足她,也就是不培养她「利用情绪反应」来「达到目的」的习惯。
比如上早教班抢别的小朋友玩具、吃饭时站在儿童座椅上玩耍(危险)、看小猪佩奇超过 20 分钟(我家这个已经开始看动画片了,用百度音响看的,距离 2m,她特别喜欢看,经常模仿里面的人物和故事)还拒绝停下来等情况,都属于这类。
重点举例讲解第三类情况怎么处理:
1)抓住黄金期,及时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需求表达习惯。当孩子前几次出现用哭闹坚持某类需求的时候,非常关键,是黄金期,要极好地管理她的「方式和预期」。
我以看小猪佩奇为例吧,我家宝贝很喜欢,看的也很专注。我们每次看之前都给她设置时间,说我们看 3 集就好啦。不管她听懂没听懂,对时间有没有感觉,3 集结束的时候就喊「小度停」。
这时候她一定会要求再看,还没开始哭闹,我就会重复说出在一开始给她设置的规则(重申规则):妈妈不是和你说好了只看 3 集嘛,是不是你当时也答应啦? 她会思考一下这句话,停顿一两秒,然后立刻转为哭脸,要看小猪佩奇小猪佩奇! 原因是她听到我说了,但是对说的这个规则其实没感念,但是她理解到我的态度是「拒绝」的,所以开始「尝试耍赖」。
这时候我就会抱起她安抚着(对孩子的情绪共情)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小猪佩奇对不对,很喜欢跟她和弟弟乔治一起玩,你们一起很开心所以想一直玩,对不对?」
这时候她就会「暂停」一下下哭闹,因为听到我这样说她觉得很「理解」她,但是很快就会委屈着撇着嘴说「小猪佩奇要看小猪佩奇」
这时候我会继续抱着她,安抚说(表达出妈妈虽然暂时拒绝了你,但是依然很爱你),妈妈很爱你,很希望让你玩的开心,但是我们宝贝是说话算话的好孩子哦、小猪佩奇也要休息的,看了这么久她要去吃饭饭啦(找妈妈啦,玩游戏啦,睡觉觉啦等)、妈妈陪你玩其他游戏好不好?
听到这里她还会有点哭闹的抗拒的,因为这时候其他游戏在小家伙眼里都「黯然失色」,同时她在思考我说的「小猪佩奇要去做别的了」这个可能性,但是还没有完全 buy in。
这个时候我就会继续说,妈妈带你去玩闪卡好不好(提出替代的解决方案。注意,替代的解决方案不是生硬的转移孩子注意力,而是要与她商量这个解决方案是不是她认可的),我们今天看动词闪卡噢(要用她比较喜欢的游戏「勾引」她,我家这个很喜欢看闪卡,其他小朋友可以酌情换),
并同时向她承诺(给与承诺并在未来兑现):等我们看好闪卡,吃了饭饭,睡好觉觉,醒来就可以再次看到小猪佩奇啦。
这其实是跟处理孩子对妈妈的分离焦虑是一样的,帮孩子理解到「不是不让你看,不是把小猪佩奇从你身边拿开,而是让你们暂时分开一会了,各自忙各自的,后面还会回来再次见到的」。
这样尝试过几轮沟通之后,她就能建立对「看小猪佩奇的时间是有规则的」这样一种感觉了。
后面每次让她开始看动画片、结束看动画片时,都要进行这几个操作:有仪式感的与孩子一起商量设定规则、到时间了温柔的停止、话语共情、重复规则的同时提供新的「游戏选择」,这样,她就慢慢很明白哭闹不是达到目的的好方法,因为貌似前几次哭闹妈妈都没有二话不说顺着她,同时,这些都对于养成她的好习惯很有帮助。
2)已经过了黄金期还没有养成上述好习惯,孩子已经有了用哭闹去达成目的的发展趋势,怎么办。
也不用灰心,在任何时候用正确的方法引导,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第一还是要用上述方法给事情归三类,对于孩子的合理需求,我是主张尽力满足她的。
有的家长会用「故意不满足孩子需求」来给她设置规矩,我不赞同这种方法,尤其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子,对事情有坚持是有主见的表现,她有秩序感也说明她的成长一直非常在轨道上。我家奶奶一开始不理解,比如我家宝贝坚持要求乐高积木一定这样放,不要那样放,奶奶就会「数落」她,开玩笑说,半大点儿孩子这么多事啊!奶奶就给你这么放了,赶紧睡觉去!等等。我观察到后就给奶奶讲一些关于孩子秩序感建立的发展期、2 岁第一个叛逆期等的知识,除了我自己讲,还配合一些抖音上的视频等给她看,让她理解、接受、认同、进而在行为上改变。现在我家奶奶很接受孩子的「秩序感」表现:比如,家里各自的手机各自拿,不能混拿(即使拿着给拍个照就还也不行);出门宝贝要自己挑鞋子衣服并坚持;下午睡起来先玩滑滑梯再玩骑马等。理解了这些知识点之后,她反而觉得越来越有趣,也不再「强迫」孩子非要用她的方式来。
第二是要从当下这次开始,「温柔而坚定」的拒绝她的不合理需求(全家人要一致)。哪怕哭闹折腾,爸妈也不要着急,更不要不耐烦责骂,就只是温柔坚定的表达拒绝,并对她重复规则、共情表达理解、适当转移注意力、并承诺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一开始肯定比较痛苦的,你会很烦躁,心里会想放弃,想着「满足她得了,麻烦死了,哭个没完」。但是这时候才是建立规则的好时期,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像「熬鹰」,哈哈哈,你要是先不耐烦沉不住气,孩子就赢啦。赢一次不要紧,关键如果习惯发展下去,后面爸爸妈妈们可就不好收拾了。
第三是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不做解释和共情,只是生硬的拒绝她、呵斥她、阻止她。这不但不容易养成孩子的好习惯,还容易让她有「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的错误认知,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有时候他们的执拗哭闹就是因为感受不到安全感。
所以题主的问题就看具体是哪类了,合理的就满足她,给她安全感,不要总是拒绝她;不合理的再慢慢引导,耐心 + 方法 + 时间。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的礼物,我们没有跟他们商量就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了,虽然有时候有些麻烦,但是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幸福快乐。不管现阶段的她是懂事还是哭闹执拗,宝贝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都是我们人生最好的财富。爸爸妈妈要努力用最好的自己去陪伴她。
Source: 知乎日报 | 24 Jan 2021 | 12:07 pm(NZT)
题主你好我想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对「紧张」有所感受,只是程度的问题。有时候「紧张」像一个恶魔,当我们极力想要摆脱它的时候,往往发现我们越陷越深,十分无力。
01 我们为什么会紧张呢?
如果我们尝试体会一下,就会发现「紧张」实际上是我们的担忧,担忧一个未知的将来,未知的结果。
这样看来,若是这个将来、结果对我们越发重要,那我们可能产生的「紧张」系数就越大。而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紧张」系数也不尽相同,这则是由于不同的人看待这个未知将来、结果的严重程度不同。
换句话来讲就是,若一个人对自己的期待越高,要求越严苛,那这个人就有更大的可能感受到更高系数的「紧张」。
当然,并不是说「紧张」就完全是一个糟糕的状态。因为我们也知道,面对一件事情,当我们有一个适度的「紧张」的时候,可以促使我们更加集中注意力,从而推动我们更高效的完成任务。不过当我们过度「紧张」从而严重影响我们能力正常发挥,甚至带来身体上不适的时候,我们就应当提高警惕并尝试做一些调试和改变了。
02 如何调节改善「过度紧张」的状态?
那我们就尝试一起来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调试和改变过度「紧张」的状态,从而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1.当我们产生「紧张」情绪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一下,我们面对的未知结果对我们来说是不是非常重要,若是结果不理想,是不是会非常的糟糕以至于我们无法接受。
(因为有时候我们习惯性的放大了结果对我们的影响力,若我们能尝试看到最糟糕的结果也是可以承受和面对的时候,「紧张」情绪就自然会有一定的缓解。)
2. 「紧张」有时候是我们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担忧。
这个担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我们知道自己有能力,但认为自己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或资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给予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准备工作和资源的筹备,不能图一时之快而让自己陷入「紧张」。
另一方面有可能确实是我们的能力不足,但我们却对自己有着很高的期待。这样往往会让我们很累,意志和信心也会在一次次达不到自己的期待中消磨。因此确定一个适合我们的目标和期待对降低「紧张」情绪是非常有帮助的。
3.从第 2 点也可以看出,客观的评价自己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尝试对自己的优势、不足有更明晰的认识。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评判错与对,好与坏的过程。
其目的一方面是让我们知道如何扬长避短;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并完整的接纳自己。
我们不能残忍的把自己一分为二,只拥抱我们认为好的那部分自己,而丢弃认为不好的那部分自己。若没有接纳,何谈改变呢?
所以,完整的接纳我们自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开始。
4.当我们正陷入蔓延的「紧张」情绪中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小方法来达到及时调整的作用。
①选择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慢慢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反复多次让心身得以放松下来;
②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慢跑、瑜伽、听音乐、打球、游泳等;
③尝试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
④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相信每一位朋友都对自己有着更加美好的期待,那就让改变从接纳开始吧?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呵护,陪伴着我们自己的心慢慢成长!
希望我的解答能为这位朋友和其他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Source: 知乎日报 | 24 Jan 2021 | 12:07 pm(NZT)
学习文学给了我一万条命。
我和爹妈都是文学专业毕业的。
方向不同:我爹是中国古代文学,我娘是西方文学,我是东方文学。
对我而言,文学自小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爹给我讲滕王阁序讲世说新语,我娘背大段的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哄我入睡。他们让文学变得和三餐、阳光、空气一样平常。
如果止步于此,我大概只会是一个文学爱好者,通过阅读去感知万象。不过好奇:为什么不同的时代,有的盛产雄论,有的诗兴大发;为什么不同的国家,这个戏剧发达,那个小说多产;为什么同一个作家,此时温文尔雅,彼时尖酸刻薄……
本科的时候我选择了阿拉伯语,大三那年在叙利亚交换,我有了很多很多时间去阅读。就在那时,阿拉伯文学率先向我走来,我第一次真正看到了唐诗宋词、雨果歌德之外的世界。它在不为人知之地早已默默长出了茂密的森林。
出于对异域文学的热爱,读研的时候我选择了亚非语言文学系东方文学专业非洲文学方向。自此一脚踏入这片森林。
学习文学不等于学习文学创作。
那个叫学习写作,这个叫文学研究。
如果怀揣作家梦,学习文学并不是一个上上选,在大量梳理解构别人的作品后,自己下笔会变得套路重重。
文学研究是指对文学进行学术性的、批判性的研究,通常是为了分析目的。总结起来,全世界的文学好像都能用孔子的四个字「兴观群怨」解释目的:
兴,寄托情感抒发志趣
观,观察世界审视社会
群,与别人沟通理解交流
怨,讽刺劝谏提出批评
高考的阅读理解,如果你掌握了这四个字的精髓,答题应该能够七七八八。
学习文学也不等于阅读文学。
直观来看,这是阅读文学:
这是研究文学:
一个是看故事。
一个是分析创作。
就像都是吃顿饭,一个是说味道真好,一个是说「盐三克,生抽一勺,啊,是洋葱!」,再进一步,就得说是哪年洋葱什么品种原产地是哪儿有什么改良……
玄学,是门玄学。
我写了九年的国内东方文学研究综述。
每年会看大量的研究论文、学术著作,里边水货太多,有价值的研究作品,万中无一。
文学是一个很暧昧的专业,感情色彩太重,研究中就很容易夹带私货。
又很容易自说自话,说作者这时笔锋犀利是因为不得志,就是因为不得志,才不管历史上其实那会儿作者痔疮犯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文学研究貌似门槛太低,低到似乎认字就行。大量研究者其实算不上研究者,撑死了算文学爱好者。于是我们看到,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似乎处处红海,处处厮杀。
学出来,难。
学不出来,也难。
毕业之后之后就业呢,你也很难说是对口还是不对口:当学者继续做研究自然对口,那编辑、记者、策划、写材料、做广告呢……
文学像个万金油,硬要说它教了你啥,只能说是阅读理解和审美。
还不一定教会了。
打个广告,国内东方文学研究尚数蓝海,蓝到鱼虾遍地,处处生机。很多水域游几海里见不到一个活人。
你问什么是东方文学?
就是西方之外的文学。
对,广义而言中国文学也算。
狭义而言就是中国之外的亚非文学。
我喜欢去研究文学背后的内容。哪怕是得出作者得了痔疮的结论,至少能知道他挺痛苦的。
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俯仰天地,我们确实是根芦苇,你胖点,我瘦点,活得再好,也只能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但因为思考,我们这根芦苇却比宇宙还厉害。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渺小和脆弱有所认识,宇宙却对此一无所知。
文学是思考的凝结,有始有终。
学习文学,给了我们多重视角,让我们通过一个个人物、场景或是情感,身临其境地感受着不属于我们的喜怒哀乐,弥补生活中的感性缺失。
评论家李敬泽的 《为文学申辩》 有一个论断: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人是会死的。
这话莫名其妙,却一语中的。
没有哪一种学问像文学这样对「意义」偏执追求。它就是人生,并以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人生真他妈的虚无。
可文学又在反抗虚无,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当代,所有的作品都抽离当下,将目光投向远方的远方,在那里构筑着意义。
我们终究要寻找人生的意义,可这是一个悖论,了解活着似乎只能通过死亡,而一旦死亡来临,那就是嗝屁着凉大海棠,啥意义都没意义了。学习文学让我理解了这个悖论,让我得以在虚无的同时反抗虚无,在高于生活的同时介入生活。
于我而言,学习文学就是在学习生命。
当一个故事接近尾声,一本小说翻到了末页,一首诗歌画上句号,一部戏剧拉上大幕,一万条命的每一条都只是经过。
学习文学,让我拥有了全知视角,一次次旁观从大爆炸到热寂的全过程。
文学让我提前看到了完成。
Source: 知乎日报 | 23 Jan 2021 | 12:07 pm(NZT)
首先,如果想要知道蒙特梭利育儿法适不适合中国家长,我们得先知道蒙特梭利育儿法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句话来帮助大家感受一下蒙特梭利育儿的思想:
「Mom, help me do it myself!」 「妈妈,帮我,让我能自己做!」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说:
「Mom, help me do it。」 「妈妈,帮我做。」
而是,
「help me do it myself」「帮我,让我能自己做。」
上图就是一个很好的「help me do it myself」的例子。妈妈准备了适合他们的环境,材料,工具,教他们如何做之后,让他们自己做,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再协助他们。
(最近看到一个视频,很能说明蒙特梭利家庭教育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TOPYS】Sarnrak 励志公益:最好的第一课堂,是家)
蒙特梭利还有另一句很重要的话,
「Never help a child with a task at which he feels he can succeed.」
「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千万不要帮他做。」
蒙特梭利说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只在孩子真正做不了需要帮忙的时候才插手。如果观察到孩子是可以通过努力自己完成的话,就千万不要帮忙,不然,你就成了他成长的「障碍物」。因为帮他做了其实是在剥夺他学习的机会,剥夺他建立自信的可能。
每个人的技能和自信,都是通过一次次的练习得来的。而且需要持续不断提高难度去挑战自我,从而成为更好更强的自己,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加。每一次独立完成有困难的事情之后,我们收获的是自信心。如果这时候,家长伸手帮忙了,而且还不止帮一次,可能帮了一次又一次,孩子就根本没有机会练习,更没有机会建立自信了。
所以说,什么都帮孩子想好和做好,其实是家长很自私的行为,因为他剥夺了孩子学会独立和自信的机会。而这种困境,不仅仅是在中国的孩子中出现,现在中国很多年轻人也都有这种困境。他们的父母为孩子想好做好一切,而年轻人自己却缺乏能力和自信去独立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连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都不知道。这些都是几十年来父母不给孩子自己做造成的。
请大家记住这两句话了。这可以帮助你明白蒙特梭利育儿法的思想,也可以在你下次要帮孩子做事的时候,提醒你停住停住!!!先观察一下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你的帮助。
我们相信孩子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和潜力。他需要的是大人提供环境,协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潜能。孩子并不是通過我們去教,他才学会的。孩子是通过自己与环境互动,而成长的。
很多成人都有种可笑的「优越感」。他们说,是我们「教会」孩子说话,是我们「教会」孩子走路。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不是我们「教」会的。他们本身内在就蕴藏着大自然的规律。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都是八个月左右会爬,一岁左右会走路。并不是我们「教」会他们爬和走路的。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适合爬和走路的环境给他们,给他们安全感,爱和信任,让他们自己探索,帮助他们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也称蒙特梭利育儿方法为
「Aid to life 」「对生命的协助」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成人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障碍物」的作用。大人们要么帮孩子做很多事情,要么阻止孩子做很多事情。而没有真正起到「协助生命成长」的作用。
回到题目本身,蒙特梭利育儿法适不适合中国家长?
既然全世界的孩子都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全世界的孩子的潜能都需要大人协助他们发挥和成长。那为什么中国会是个例外呢?
我认为,蒙特梭利作为家庭育儿方法,是全世界适用的。
对蒙特梭利家庭育儿方法感兴趣的家长,一定要读一下这篇关于蒙特梭利家庭环境的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蒙特梭利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实际操作方法。
国外儿童房有什么可取之处? - yang zeng 的回答
而,为什么很多人都会质疑蒙特梭利适不适合中国家长呢?这种情况,我们讨论的其实是学校教育,而不是家庭教育。
中国有高考,有应试教育。而相反地,蒙特梭利并不提倡应试教育。蒙特梭利强调的是,跟随孩子的发展规律。所以,如果你打算让你的孩子上中国的传统学校,参加高考,蒙特梭利就不适合你。但是,如果你打算让你的孩子读国际学校或者到国外升学,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蒙特梭利是适合你的。不过,现在中国的蒙特梭利教育只有幼儿园和小学,还没有中学。这点,各位家长需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自己认为,经济能力非常好的情况下,让孩子读国内好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和小学,再到国际学校的中学读 IB 课程,最后到国外升大学,是个非常好的选择。IB 课程和蒙特梭利能很好的衔接。对 IB 课程感兴趣的家长,可以自行上网搜索。IB 课程的宗旨是「education for life」,我个人比较喜欢。
如果没有打算送孩子出国的家长,也可以考虑让孩子读蒙特梭利幼儿园,再读传统国内小学。这样可以让孩子在 3-6 岁阶段,接触一下蒙特梭利的环境,多点培养独立性。很多家长担心蒙特梭利 3-6 的教学不够强,怕孩子到 6 岁还不会写字不会数学。我所在的 3-6 岁班级,有些 6 岁的孩子已经学会通过教具的辅助做乘法题和除法题了。而且有几个 6 岁的外国孩子还可以说中文写中文了,更别提中国小孩了。所以,我认为,蒙特梭利在学术上,也是可以教得很成功的,不比传统幼儿园差。
Source: 知乎日报 | 23 Jan 2021 | 12:07 pm(NZT)
古代人烟稀少的地方很多,所以行走江湖时风餐露宿是常事。这也意味着古代大侠们要想混江湖,野外生存能力必须有。最简单的,你得会生火啊!既然是古代,打火机、火柴之类便携式现代生火工具就别想了。那么怎么生火呢?首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钻木取火!虽然这个办法看着很笨很原始,但这种生火方式真的很普遍。根据记载,一直到唐代,偏远乡下的人们还在钻木取火。杜甫的《清明诗》里就有写到:「旅雁上云归此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当然,取火是一件比较费事的事情,也是一个技术工作。甚至古人认为只有根据所用木料的颜色与时节相配,才能够钻出火来。《周礼·月令》里甚至规定:钻木取火春天要用柳木,夏天要用枣杏或者桑柘木,秋天用柞木,冬天用槐木檀木。但是钻木取火到底是怎么钻木,怎么取火,这点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这里笔者就要做个生火的演示。
首先钻木取火的树枝头要削圆一些,这样方便转动,起热更快。当然条件许可的话,挑选比较直和干燥的树枝自然是效果更好,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一般指头粗细即可。如果没有表面比较光滑的树枝,还需要大致削掉粗糙的树皮,用沙土进行简单打磨保证不会扎手。
然后需要一块钻板。其实并不需要很方正的木板,在野外随便找块干燥的木头都可以作为临时钻板;在上面挖出一个比钻木稍大一点的孔,这样钻木就不容易钻起来到处跑偏;然后在边上开一个槽,这样方便钻出来燃着的木屑落在引火物上。
在钻板下面垫上易燃的引火物,剩下的就只是需要用力的搓动钻木了。在钻到冒出比较浓的烟后,就可以把燃着的木屑倒在引火物上,然后吹着引火物,火就生起来了。一般来说,只要熟练的人在五分钟之内都能生起火,一般快的话 2、3 分钟就可以生起火。但这只是最原始的钻木取火的方法。古人其实有更便捷的点火方式。
比如除了手搓的钻木取火法,还有用火弓的取火方法。贝爷早就做过演示,用有弹性的木头拴一根绳做成弓的形状,把绳绕在钻木上,再拿一块木头或者一块石头压着钻木,把钻木放在钻板上,来回拉动火弓就可以生火。这要比用手搓的效率高很多。但是还有效率更高的方法,那就是用火钻取火。
火钻是一种更加高效的钻木取火的装置。中国古代给火钻加装一个钻头就可以给木头或者其他物品打孔用。制作火钻需要一根小木棍,一根绳子,以及一块配重块,钻孔装在木棍上,以保证足够的转动惯性。最后还需要一块木板,中间打孔,两边绑上绳子。不过这块木板并非必需品,有木板更方便一些,没有这块木板向两侧拉动绳子也能完成生火过程。有木板的情况下,可以向下按压木板,然后靠惯性绳子会再把木板拉起来,再次向下按压。如此往复就可以效率更高的生火。这种生火方式,即便不怎么熟练的人也可以在一分钟之内就生起火来,而熟练的人在半分钟内就可以生出火来,效率很高。
除了钻木取火外,古人还有其他的生火方式,。周代的《考工记》就记载了用青铜做凹面镜,用凹面向太阳聚光取火的方法。「阳燧以铜为之,向日则生火」。《周礼》中记载但凡卜筮,要用明火,「以阳燧聚光取明火于日。」这种生火的工具因为靠太阳取火被称为「阳燧」,因为是金属制成的,也被称为「金燧」。
这种阳燧一般做成碟子或者小杯的形状,可以随身佩戴,非常方便。阳燧一直到了清代依然还有人在使用。只是阳燧受天气限制比较严重,夜晚不能取火,阴天下雨也不能取火。其实,古人在阳燧不能用的时候才会使用木燧取火。所以有「左佩金燧,内佩木燧」的记载。
而且,因为阳燧靠太阳生火的作用,被古人视为能与天地相通的器品,被古人认为它有趋吉辟邪的作用。所以从汉代开始,古代的婚典礼仪规定的三十件聘礼中就有阳燧。而阳燧也被做的精巧华丽方便。
由于这种取火方法简单方便,而且便于携带,所以甚至现在也有人把这种阳燧工具作为野外求生用品。不过,钻木太屌丝,阳燧又受限太多。侠客们也是要面子,自然不想被人看到自己蹲在地上费力的取火。那么有没有更便捷的生火工具呢?有的!那就是火石!在魏晋时期,我国发明了用火石取火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石火。
武侠小说或评书里的大侠们其实主要就是用火镰打火。笔者曾无意中收到一把民国时期的老火镰,到现在依然可以使用。这种火镰非常方便,本身就是一个小皮包,里面装有火石和引火的火绒,随身携带特别方便,拿出来打火要远比钻木取火或者太阳取火更为快捷。
引火用的火绒有很多种,古代各地所用都不同,有用艾绒的,而不长艾草的地方采用被硝水泡过的纸或者涂有硫磺的木片,更简单的就是烧制碳布,把棉布放在容器里闷烧碳化,就会变得非常易燃。碳布就是笔者所用的引火物。在需要点火的时候,只需要把碳布放在火石上,然后用火镰敲击火石,打出的火星落在碳布上就可以引燃碳布,然后将被引燃的碳布放进引火物中吹着,火就生起来了。
火镰所使用的火石一般是燧石。燧石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硅质岩石,全世界各地都有,属于石英岩的一个变种,燧石比较致密、坚硬,一般多是灰色或者黑色,原始人就很喜欢用燧石制作石器。燧石想要制作成火石需要敲成小片,有比较锋利的断口,这样火镰打在燧石锋利的断口上才容易打出火星。
这是因为打火石的主要成分是硬度非常大的二氧化硅,硬度超过了火镰的铁,在进行击打时,火镰表面就会被火石刮出铁屑飞溅出去。而由于受到撞击产生的摩擦加热,导致这些铁屑温度很高,铁屑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后,就发出了亮光,从而可以引燃引火物。而早期的燧石枪也是利用钢质扳机击打火石引发火药的,与火镰原理相同。而其实打火机的原理也是源自火镰。
总之,古人混江湖也是不容易啊!不光要有武功,还得会野外生存技能,当然还不能太穷!否则买不起火镰,天天蹲在那里钻木取火,结果江湖人称「钻木大侠」,就太没面子了。
Source: 知乎日报 | 23 Jan 2021 | 12:07 pm(NZT)
很好的问题,我来详细讲讲。
想象你赶公交要迟了,你拼命往前跑,跑了一百多米就喘成狗了。这时你发现路边有几辆共享单车,你果断取了一辆骑上,轻轻一踩,速度就上去了。你一定觉得,轮子真 TM 是个好东西啊!
你赶上了公交,坐在座位上想,轮子这么好的东西,我身上怎么没长两个呢?上天怎么偏偏给了我两条腿。莫非是自然选择把轮子漏掉了?不,你不相信自然选择会出错。自然选择连眼睛这么复杂的结构都能进化出来,怎么可能漏掉轮子?你知道自然选择创造出了很多效率高的出奇的运动结构,比如奔跑速度能达到 112km/h 的猎豹,游泳速度能达到 112km/h 的旗鱼。但是它并没有选择轮子,难道是?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一个可能,但你会怀疑:也许轮子的效率并没有你所想的那么高?事实上,自然选择也进化出了轮子,比如这种螳螂虾,有时会把自己卷起来移动。
你想,好吧,自然界中还是有轮子的。不过要是把自己卷起来在大街上滚,看起来也太蠢了,而且应该也滚不快吧!为什么自行车却很省力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你前面猜的感觉已经有点对了,轮子的效率可能高,可能不高。
想象一个完美的圆形轮子在平坦又坚固的地面上,你轻轻推了一下,它就滚了好远。你拿着这个轮子来到公园的草地上,还是轻轻推了一下,结果它没滚多远就停了(如果你想象到你的轮子倒了,那你应该想象一个更宽的轮子)。你想,哦,一定是草地太软了,带来了阻力。那我要问你,你自己在草地上走,和在平坦又坚固的地面上走,感觉区别大吗?你在草地上有明显觉得更费力吗?
你会说,那这么看来,腿对地形不那么敏感,所以大自然更喜欢腿这种设计?你可能是对的,但我不是大自然,我不知道。确实,轮子更像是针对特定环境做了优化后的设计,但谁说腿就没有被优化过呢?自然选择,是一种优化算法,所有表现优秀的设计都像是被优化过的。
我想让你继续思考的是,腿和轮子有哪些共同点,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两者看起来区别挺大的是不是?当你走路的时候,你会先抬起一条腿,伸到前面,放下,以此为支点,重心向前移动,抬起后一条腿,跨到前面,如此反复交替。而轮子滚动时只是一直压着地面往前滚。
但我们可以这么来看,你拿一个车轮,把轮框去掉,只留下辐条,像这样。
但愿这些辐条足够结实。如果你骑着有这样轮子的自行车,那应该不会太舒服。不过,阿迪达斯还真有这样的自行车。
有机会不妨试试。所以,你可以把轮子想象成这种有很多条腿的设计。如果你加上更多的辐条,越来越密,最后你就会得到一个正常的实心轮子,也就不颠了。不过,我们真的不用装这么多条腿。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对于这种没有轮框的轮子,最多也同时只有两条腿着地。如果能设计一种机构,当后一条腿离地后,迅速把它转到前面,那么两条腿就足够代替这很多条腿了。
把后一条腿换到前一条腿前面,其实没必要绕一大圈。你从一岁多就已经知道该怎么做这件事了。你不会把后一条腿甩过头顶绕到前面去,我也不认为你有那本事。
所以,为了把一条腿挪到前面,同时不蹭到地面,你可能会把腿弯一点来缩小长度,或者左右晃动改变身体的重心,像鸭子或企鹅那样走路,或者,你同时使用两者。
当你仔细想象这整个过程时,你大概会觉得,有的运动多余,浪费了能量,却又似乎不可避免。当你走路的时候,你的重心也会上下移动,也在颠。但我刚说了,你的腿可以弯。假如,当你往前移动的时候,弯曲支撑你的那条腿,让你的重心高度不变,好像就不颠了。不过你真应该试试保持自己重心高度不变走路,不自然,反而很累。
你可能还会考虑那个让你不舒服的轮子。如果你把那个奇怪车轮的辐条都换成能纵向压缩的弹簧,假如你能设计的弹性刚刚好,使得你骑的时候重心高度不变。会怎样?或许不好想象。不过我说了,如果辐条足够密,它就会变回一个正常的车轮。而你,多半是骑过一个胎压不足的正常车轮。确实,重心高度没变,车胎不断被挤压又弹回去,却有很多能量在这一过程中被浪费掉了。显然,只考虑重力势能的变化是不对滴。
那么我们现在保持自然的方式走路,是不是就是最高效的呢?差不多是,不过这取决于你的前进速度。走路的时候,支撑你身体的腿几乎不会弯曲。你宁可自己的身体上下颠,因为这样更节省能量。不过,你需要不断把后面的腿换到前面。这是必要的能量消耗。但是当你越走越快,继续用这种方式前进就吃不消了。因为你需要用更高的频率切换双腿,更大范围的加减速,更多的能量消耗。
这时,你可能会自然切换到慢跑。你的前进方式已经改变了。支撑你身体的腿开始像弹簧一样工作,落地时压缩,然后发力释放,使得你每一步可以跳出更远。这反而减少了你切换腿的频率,减少了能量消耗。
这么看来,自然选择让我们用腿移动也是一种优化的设计,是针对一定的移动速度进行优化。不过,不一定是针对唯一的速度区间。我们人是跖行动物,这意味着我们用整个脚掌着地走路。但当我们奔跑的时候,一般只用前脚掌,更接近趾行动物。这时,步态已经改变了。
我们腿的设计针对两种速度区间进行了优化,而有的动物则更多。比如马,有三种步态。马也会选择对于当前速度最高效的一种。
你可能想问,用腿移动真的很高效吗,甚至比轮子更高效?是的,去跑一场马拉松会消耗你大约 3000 大卡的热量。如果你计算一下移动单位质量单位距离所需要的能量,那么你比大多数交通工具都要高效。
事实上,人类制造了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用了设计优秀的轮子,高精度加工的轴承。这些交通工具在空载的情况下几乎都不如动物高效。只有当负载增加时,才可能有一些优势。
Source: 知乎日报 | 23 Jan 2021 | 12:07 pm(NZT)